有人说:“声音是灵魂的音乐。”是的,有时候,光是听一个人的声音,就构成了足够的吸引力。而有的人,却不那么幸运,不说话还好,一张口,就让人厌烦。声音是一种谜。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歌手可谓千姿百态,万花竟放,流行歌手层出不穷,流行音乐的学子也日益增多,无论我们走到哪个角落都无不感到流行音乐的存在,流行音乐早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于是,希望能够向通俗歌曲演唱爱好者们提供一些方法和经验,来提高嗓音机能。 我们先从大家所熟知,公认的流行歌手身上看看他们的嗓音和在方法的运用上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譬如:孙楠,刘欢等,他们的音域宽广,力度对比大,音色纯透明亮,声音流畅,声线集中,气息饱满且控制力强,共鸣运用充分且能准确协调,气息和声音聚焦牢固且极富穿透里。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歌声具到鲜明的色彩和突出的个性,也极有感染力,给听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无疑都是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拥有良好的嗓音机能,才得以使嗓音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和持久的青春。 一,建立歌唱运动中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的对抗性动态平衡。 有一定声乐基础的人都知道,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是歌唱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点。如何放置和稳定这两个点关系到呼吸的控制能力和嗓音的音域,音色以及声音的穿透力。 发声时,呼吸支点推动气息,使声带振动发音。而且共鸣焦点则是将气息,声音,共鸣聚拢起来,具有阻气,集中声音的功能。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具有对抗性,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若只有支点没有焦点,声音就无法同意集中,若只有焦点没有支点,声音就苍白无力,也不肯能够流畅连贯。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对抗性的强弱与音高和音强成正比,保持好他们的动态平衡就能有效地扩展音域,加大力量对比。 1,呼吸支点的位置。 歌唱的呼吸是以人体胸腹之间的横切面作为支撑面的,如果我们把横切面想象成一个托盘,把呼吸想象成一个气柱,那么这个气柱就是靠着个托盘托起来的,而给予托盘支撑力的则是人体的腹部和腰椎。 2,共鸣焦点的形成。 共鸣焦点指的是声带发出的基音经过各个共鸣腔的扩大和修饰之后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声音的出发点或声音的“出口”,使声音更加集中,明亮,有穿透力,并从这个汇聚点或声音的“出口”投射。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发生时的嘴张开的形状来协助我们更有效的形成焦点。唱歌时,要求口腔内外多要打开,打开方法是:首先使面部肌肉和联结上下牙床和颌关节放松,以微笑状让口腔横向打开,再以放下下巴和抬起上腭的状态让口腔纵向打开。此时,张大的双唇不要形成内蹦紧的情形,而要形成外翻敲的外观,就象喇叭的出口一样。这样张嘴,能够更明显的体会鼻腔上移的感觉,也能进一步提升口腔,口咽腔,鼻咽腔的腔壁张力,使这些共鸣腔的反射力得以增强,同时还能为声音的传送提供更好的通道。从许多优秀歌手的现场演唱和MTV中,我们都会看到他(她)们的嘴唇就是这样张开的,看看享誉全球的男高音唱歌家安德烈.波切利和音乐剧首席女伶伊莲.佩姬的演出实况,顺子演唱《星星》的MTV,乔许.葛洛班的演唱会等,一定会有感悟。 3,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的关系。 找到了支点和焦点,体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抗性动态平衡就不难了。我们知道,气息推动力来自支点,推动力是将气息,声音,共鸣推向焦点。而焦点则是通过提升咽肌力量和缩小声音“书口”将气息,声音,共鸣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阻气能力,同时与支点产生一种对抗。发声时它们之间的对抗性平衡关系就是:气息推动力必须根据音高和音强的要求始终大于声带的阻气力和焦点的阻气力,否册就发不出准确是音高和响亮的声音。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在歌唱中,音高和随着旋律而变化的,音强是随着节律和情感表达的需求而变化的,支点的力量也就随之而变化,故这种平衡是动态的。 4,支点与焦点对抗性的强弱对音的高低的影响。 在训练以及延长中,首先要找到支点和焦点的内在感觉,要明白气息的推动力和声带阻气力和焦点阻气力之间的对抗性动态平衡关系。在这种发声观念的引导下,才会自觉运用增强或减弱支点用力,并且同时增强或减弱与焦点的对抗性来唱出高音或低音,而不是紧迫咽喉挤出音高或强压喉舌逼出低音。 二、建立“第二声带”的新概念 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人体只有一个声带,那里来的第二个声带呢?的却,从人的胜利上来讲只有一个声带,长在喉室里面。但对歌唱者的心理来说,在共鸣焦点处建立起“第二声带”的新概念,有助与歌唱者将使用喉部歌唱的意识转换到用“第二声带”歌唱的意识上来。这不仅能是来自喉室声带的嗓音得到补偿,即改变音色,扩展音域,增强嗓音的穿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歌唱者的喉部和声带从繁重的劳累中解放好出来,延长歌唱的寿命。 1,“第二声带”的位置。 在声乐训练在中,我们时常强调声音的位置,针对流行歌曲演唱而言,声音的位置较之其他的唱法更靠前。事实上,前面替代的共鸣点就是我所提出的“第二声带”的位置,它是因心理上的一种想象和意识上的一种转换而存在的。歌唱时,发声的意识和感觉要集中投放在焦点这个位置上,想象始终是在此处运用“第二声带”阻气发声,把对喉部状态的注意力分散和转移,这样能使歌者真正做到喉部放松,既能唱得高又能唱得低,且声音集中。 2,“第二声带”的发生原理 声带是因阻挡气息引起振动而发声的,心理上的“第二声带”同样也是依据这个发声的。可是“第二声带”并不真实存在,怎么会发声呢?我们可以通过吹口哨的想象来说明“第二声带”发生的原理。 吹口哨时双唇收拢,形成一个很小的出气口,气息送到唇边因受阻而引起振动而发声,此时,收拢的双唇好比闭和的声带,唇中的小孔好比声带中间的声门,气流经过唇中小孔与经过声带声门的情形也是一样的。 通过对吹口哨发声原理的了解,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气流经过口腔时能够用吹唇的方式发出口哨音,那么气流经过头腔和鼻腔时也能运用“吹头”和“吹鼻”的方式抑或我们把吹口哨的位置换为头腔和鼻腔而发出“头哨音”和“鼻哨音”。而“第二声带”的位置正处于头腔和鼻腔的交汇点(共鸣焦点),因此,“第二声带”的声音就是“头哨音”和“鼻哨音”的混合音。 3,“第二声带”的功能及运用 首先,“第二声带”概念的建立能使歌唱者把发声的感觉和注意力集中在共鸣焦点,而不是在咽喉部位。这样以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喉部的放松,缓解了声带的疲劳。其次,“第二声带”概念的建立能使歌者找到“唱歌的嘴”,进一步稳定声音的位置。再次,“第二声带”概念的建立能极大的改善嗓音的品质和色彩,拓宽嗓音的音域,增强嗓音的力度。 有了“第二声带”的概念就能带动用嗓意识的转换。事实上,“第二声带”与共鸣焦点是重合的,工作状态也是一致的。基于“第二声带”的发声原理,必须使从口腔到“第二声带”之间的气流通道形成类似于吹口哨的气流通道,而焦点的存在恰好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二声带”发生时,焦点必须牢固稳定,头腔鼻腔必须保持兴奋和扩张,鼻根和眉心靠拢,有适度的紧缩感,当气流和声流(指声带的基音)推至焦点并被支点的力量顶出去时,“第二声带”的作用便会显现出来,声音中带有“哨音”的成分。 训练“第二声带”发声可用汉语拼音中的复韵母“ing”来发音。发“ing”时,首先要将发声意识和体验放在焦点位置上,双唇半张开,上下牙分开,舌头平方,上颚抬起;注意不要用喉和嘴来发出“ing”,要让气流和声流充分进入鼻腔和头腔,用“歌唱的嘴”来发出“ing”,此时,“ing”的发音明显变得亮丽,通透,集中。 这种方法的运用在欧美流行音乐界早已普及,华语歌手陶喆,林俊杰,王力军,李玟,爱戴,顺子等,他们也深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模仿这些歌手的唱腔,有助于更快找到“第二声带”的位置,使“第二声带”的概念更加清澈,明朗。 三,建立歌唱的整体意识 有些歌手歌唱时总感到气息不够,力不从心,局部肌肉(如颈,喉,下巴,面腮等)僵硬,疲劳,酸痛,甚至无法唱下去,除了方法掌握不够以外,还有缺乏歌唱的整体意识的原因。建立歌唱的整体意识,有助于将歌唱的局部运动转变为整体运动,无论在歌唱的动力,状态的稳定,声音的统一等各个方面,都会获得更大的支持和有力的保障。 总所周知,歌唱是一项全身运动。我认为这项全身运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方面:(一)歌唱的心理运动状态,主要指歌者对音乐的需求和热爱程度,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对音乐的艺术态度及处理方式。(二)歌唱的肢体运动运动状态,主要指歌唱时站立的姿势和形体,肢体的运动态势,面部表情等。(三)歌唱的生理运动状态,主要指各个与唱歌有关的器官,肌肉,骨骼,关节等的动作是否符合科学发声的要求,他们之间的配合是否协调,正确。(四)唱歌的技术运动状态,主要是指发声方法是否科学,掌握的程度,以及各种控制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否娴熟。下面结合这几点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歌唱发声的推动促进作用。 1,歌唱时气息和发声通道的形成; 2,建立歌唱的整体意识能使呼吸支点获得更牢固的依靠;3,歌唱整体意识过共鸣焦点的影响。 以上这些认识还不够完全,也比较粗浅,我希望能够与同行和学生们有更多的交流,探讨,共同为通俗歌曲演唱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