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交往的距离理论是什么?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10-17 01:33   点击:16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交往的距离理论是什么?

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私密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人们自身划分出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便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起身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距离法则”运用在人际关系中,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距离太远,太远了关系会显得生疏,从影响力的角度考虑,便无法施加影响;但也不能距离太近,太近了,关系太过亲密,势必会出现摩擦、矛盾,同样不能更好地实施影响。最合适的距离,应该是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

最合适的距离,应该是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让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也让彼此都能够体会到对方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当你求助对方或者接触对方的时候,对方也会接受你的请求,而你也更易向对方施加影响。

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心理学家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亲密无间”。它的近范围在0.15米左右,远范围是0.15~0.44米,在此距离内,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来体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第二种是个人距离。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不多。其近范围是0.46~0.76米,以能够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它和个人距离相比,无疑又远了一步,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或者礼节上的比较正式的关系。其近范围是1.2~2.1米,人们在工作场所与社交聚会上通常都保持这种空间距离。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这种距离是在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和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它的范围一般为3.7~7.6米,其最远范围在几十米以外。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提高自己与别人的亲密度,但也必须记住“亲密不可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分为哪五级?

第一层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无间隔,即我们所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尺(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致能相互能相互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层是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以较少直接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的交往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范围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范围。

第三个层次是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第四种层次是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

三、在人际交流中谈话双方的距离?

社交距离指的是常规社会活动时如办公、开会等比较适宜的距离。

早期研究得出的数据为1.2~3.5米,当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去看。

社交距离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的关系,其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

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

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

这一距离对双方没有过多的约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谈。

私人距离指的是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时常见的距离。

数据定在45厘米到1.2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减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即45厘米;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端,即1.2米。

四、人类交往类型和特征?

人际交往活动的一般特点:

1、交往对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人际交往的具体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即一方可以“出售”所有形式的事物,另一方可以用所有形式的事物进行“支付”,只要这些事物含有对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殊情况下,如果人“出售”的是含有负使用价值的事物,那么他将得到“回报”的也是含有负使用价值的事物。

2、交往内容的模糊性和多变性。人际交往的内容一般比较模糊而且复杂多变。例如,人与人在生活上的相互关心与体贴,在精神上的相互鼓励与安慰,在工作上的相互支持与帮助等。

3、交往程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人际交往活动一般没有严格的规定程序,都是根据双方的具体需要来灵活确定,主要以便利、快捷、高效为原则。军事战争、外交活动、政治渗透、文化交流、思想沟通等都是人际交往的具体形式,有着复杂多样的运行程序。

4、交往时间的异步性和持久性。人际交往可以跨越较大的的时间距离,即一方在做出“贡献”后,往往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回报”。

5、交往约束力的宽泛性。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约束力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强度大、启动快、作用时间短的军事暴力,也有强度小、启动慢、作用时间长的文化感染力和道德规范约束力。

6、交往主体的宽泛性。人际交往可以发生在亲戚、邻居、同事、朋友(或敌人)、家庭成员甚至陌生人之间,其交往规模往往取决于两者关系的亲疏远近、信任程度以及两者利益互补性的强弱。人类最基本、最显著、最深刻、最广泛、最重要的人际交往是夫妻交往,其次就是父母子女交往。

五、一般是什么之间交流的常用距离?

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中文名

人际交往距离

外文名

Interpersonal distance

六、女朋友和别的男生保持合适距离是什么样?

先说有了男女朋友为什么要保持距离这回事。有了男女朋友,即意味着我们多了一重社会身份,这个社会身份具备一定私有属性,即“我的男朋友”或“我的女朋友”,被这个属性加持之后,不仅意味着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会更密切、肢体距离更亲密,还意味着一种自发的、无形的承诺已经建立,承诺对对方感情的特殊,承诺愿意被这份关系所约束

正因为这份承诺,才需要与其他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若无克制,与其他异性之间的行为显得亲昵,那这很容易就被人误解为关系模糊暧昧不清。有四个方面的害处:一是对自己的爱人造成程度未知的精神压力,使其无法专注投入;二是给自己镀上一层“不靠谱”的色彩,失去重要他人的信任;三是也容易让第三方产生误解,制造不可预知的混乱;四是在这样不清不楚的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真正享受舒适的人际关系。

前面说了男女朋友之间是亲密距离,那么,对于其他异性,就保持社交距离。亲密关系的距离可以无限接近,社交距离大约是在我们做体操时那种,双手前后左右打开不会触碰到其他人的距离,1米到1.5米的样子。这个量化值仅仅作为一个参考范围,具体视场合而定,生活工作中难免出现人挤人的情况,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即可,如果习惯了兴起时就伸手去拍打和拉扯别人这种动作,强烈建议改变。

其实,无论我们有没有男女朋友,在和异性相处来往的事情上,都建议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交往要有一定的界限感,毕竟我们不知道那些我们想去亲近的人是否愿意和我们亲近。节制体现的是自律、独立和涵养,克制体现的是审慎、礼仪和尊重。

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哪三种?

①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近距离范围在3.7~7.6米之间,这种距离适合演讲者和

听众之间的距离,当演讲者试图与某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公众距离的远距离范围在7.6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开放空间,人们在这一空间内,完全可以对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

为相互之间可能没有任何联系。

②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这一距离体现了社交性和礼节上的较正式的关系,社交距离的近范围把握在1.2~2.1米之间,这是一般的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的标准距离。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座谈会,工作人员安排座位时有个疏忽: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间没有摆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不得不尽量靠到

沙发外侧的扶手上,身体呈向后仰的姿势。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如果距离和情境不对应,一方或双方就会心理 不适。

③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近距离范围在46~76厘米之间,身体上没有其他亲密接 触,刚好能相互握手 、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 间,陌生人交往 时如果进入这个距离,就会对对方构成侵犯。远距离范围是 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距离更靠近远距离范围的近距离(76厘米)一端,而不熟悉的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距离范围的远距离(1.2米)一端。实际生活中,亲密距离与朋友距离通常都是非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八、人感知的安全距离?

美国心里学硕士邓肯说过: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你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这个距离,都会让你产生不安全的感觉。公共场所应保持的礼仪距离1) 亲密接触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0~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九、同性之间要保持距离吗?

同性之间不需要过分保持距离。1. 同性之间的交往互相理解和支持,对于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交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没有必要因为性别而过分保持距离。2. 同性之间的互动可以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这对于长期的友谊和合作是非常有利的。3. 仅仅是因为对方与自己同性,就过分保持距离,缺乏交流和互动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隔阂和误解。当然,在同性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不代表需要避免所有的接触和互动。在一个健康和友善的社交环境中,同性之间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寻求帮助和分享情感,这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