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父母要发掘孩子的特长和优点,创造机会让他在家人面前展示,热情地鼓励和肯定他。不要突然让孩子出去表演,要先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并用询问的语气征求孩子的意见。最好是可以先到表演场地看看,这样孩子会安心一点。
2.充分练习
要让孩子充分练习,父母要适当地陪伴。比如想让孩子参加一个节目表演,可以先和孩子一起挑选一首歌或一个故事来练习,鼓励孩子在其中加入一些自己的创意,让孩子更加乐意参与。
3.多在平时创造给孩子展现的机会
家长在平时也要多创造给孩子展现的机会。如家庭聚会、生日会等。先找些孩子熟悉的观众,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同学或邻居小朋友等。不要太急于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否则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而怯场。
4.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让孩子多做事,并把事情完成,是培养自信心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从孩子喜欢的事情开始,在小的范围内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然后一步步地扩展去做更多的事,孩子就能进入“尝试—成功—更有信心—主动尝试”的良性循环中。
5.根据孩子的爱好和特点培养一门特长
家长平时就要多观察,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培养一门特长。家长切不可盲目攀比,一会看人家孩子弹琴,也要自己孩子弹琴;一会看人家孩子跳舞获奖,也忙送孩子到少年宫学跳舞。
6.内向的孩子一样可以很成功
最后家长还应知道,有的孩子确实不擅长在公众场合表演。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很内向、腼腆,这绝不是什么缺陷。许多擅长写作、计算的孩子外表往往都会内向、安静。
谁知道能增强幼儿自信心的故事?谢谢!
知识积累多了
自信心就增强了
1岁每天听纯音乐 培养孩子的听力注意力
2岁每天听美声歌曲 国语的 英语的 培养孩子的语言分辨力 记忆力
3岁每天听语言类 国语的 英语的 培养孩子的语言模仿力 表达力
4岁每天看影音 图书 国语的 英语的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阅读力
5岁每天看文化基础 培养孩子热爱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攀升的过程
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最重要
如何引导孩子抵御同伴压力的负面影响
1.创设和谐集体,优化育人环境。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是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必要环境。教育者可以在集体中培养优秀的典型,树立学习的楷模,以榜样的作用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和判断力,并由此引导、激励、督促他们的道德行为。同时,教师需要特别关注集体中的小群体,了解小群体的日常活动,做好小群体核心人物的工作,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小群体以及群体内各成员的心理、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调控好集体活动与小群体活动的关系等。
2.教给青少年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许多孩子以为说“不”会损害朋友间的感情,因此屈从于同伴压力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父母或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明白委曲求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分歧客观存在,恰当的做法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不想让朋友难堪,可以委婉点。有些时候,可以用父母、教师当挡箭牌,比如说:“我可不敢抽烟,我爸爸鼻子特别灵,回家一闻到有烟味儿,非揍我一顿不可。”
3.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认同感。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研究专家杰西指出,减弱同伴压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家长和教师应教导孩子看重自己的特点,告诉他们“不要成为毫无思想的人,不要成为他人意志的奴隶,要树立起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习惯和特征,父母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并帮助他们建立行为准则,做出明智的决定。虽然青少年免不了受同伴压力的影响,但是在正确引导下,他们能逐渐地学会兼顾团体生活和独立个性发展的技巧。
4.帮助青少年慎重选择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同龄人或同辈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自发形成的群体。同伴群体往往是成员的志向、抱负、行为习惯乃至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同伴群体的作用和特点,有助于父母和教师引导同伴群体发挥其积极功能,减少其消极影响,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总之,同伴压力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教师和家长必须积极引导他们抵御同伴压力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调整和提高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使他们的身心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