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讲,题主能够主动去测查自己的心理状况,是个好事。发现自己较长时间处于焦虑担忧、伤感郁闷、悲观无助等状态但不能自行调整解决的时候,就需要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测查解决。如果抑郁症比较严重,影响了身体机能,该服药就要遵医嘱服药,不随便减药停药。
题主所说的“为了父母,我要努力走出来,想要好好学习......”这句话表达的潜意识内容是:我为父母而活。没有自我的人是空洞的,不可能调动出自己的能量、潜力来达成目标,这个目标也很大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没有自我的人会长期压抑自己的需要,不会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沮丧、悲伤等情绪,这会形成不良情绪的淤积,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可以试着自我暗示:为了我以后的健康和幸福,我要努力走出来,要好好学习。每天多说几遍。
培养自信从制定切实的目标开始。制定学习目标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再稍稍拔高一点儿,自我感觉垫垫脚能够得着就可以。然后把学习目标细化成每天的任务,比如语数英各要掌握哪些个知识点等等,然后逐个完成,每完成一个就夸赞或者犒赏自己一下。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自信心、成就感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缓解抑郁情绪有帮助。
兴趣广泛坚持运动。 阅读、旅行、制作、烘焙等等,喜欢的感兴趣的都尝试、坚持;每天半小时运动。丰富的生活开阔眼界、陶冶性情;运动使人兴奋和愉悦。
生活规律学习担当。每天7到8小时睡眠,三餐定时定量。在家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注意在小事中培养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处理学习问题以及师生同学关系有好处。
学习准确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首先要突破自己,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别人的言行,很多时候会让自己受伤。努力跳出自己的思维模式,站在对方的处境、立场和角度去感受,这样更容易准确地理解对方。理解他人才能有效沟通互动,体会良流带来的人际温暖。
及时跟父母沟通不良状态。心情不好或者已经罹患抑郁症,要及时跟父母讲,以便获得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如果担忧、感觉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不良状态又始终不见改善,就需要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取得专业帮助。
我国抑郁症的发病已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逐渐波及到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因为学业压力、亲子关系、师生同学关系等原因,抑郁情绪在学生群体中就更加普遍和频繁,确实需要引起学生、家长、老师等的足够重视。
如何有效调控学生的情绪?
当学生闹情绪,发现场面不好控制,或一时难以平复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会做下面三件事情。
1,迅速找出矛盾焦点
迅速劝其他同学离开现场,迅速带领矛盾焦点的一方或几方换一个场所。因为上述三个因素,都会使得矛盾继续加剧,众多人旁观的情况下,当时的一方或双方面子下不来,往往会选择持续对抗甚至激烈对抗。离开众人和现场以后,这些外在的,容易激发矛盾的因素消失了,就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2,迅速转移话题
因为情绪不稳定,情绪上的对抗,导致心理上的阻隔,很难一时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要适当转移话题,让焦点问题的温度下降。在情绪稍加恢复的时候,再慢慢将问题引到焦点问题上。在这一过程当中,建议让学生做一做,喝喝水,用这样的话题,使情绪平复下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千万不要选择叫家长、送教导处,或加剧惩罚这样的硬性措施。
3,让情绪最激动的学生先说话
情绪激动着,当他倾诉完毕以后,往往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释放。但同时倾听者或当时的另一方也要做好心理工作,说清楚两个人不能互相打断对方的讲话,做谦谦君子。而教师一定这个时候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两个人说的过程当中对其关心,爱抚。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以后,大多数学生都会平静下来,并且会听从老师的调解或安排。
学生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相处之间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当矛盾纠纷不断,在孩童的眼里只不过是把小事放大化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分析孩子们发生的状况链,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语言,分析孩子之间存在的矛盾点,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之间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