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社会心理学中是否有个和家庭内的社会化过程有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5-05 01:18   点击:180  编辑:杭伟   手机版

  是同一个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其实标准名称应该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也可称为期望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
这一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于1968年发现的。
  
他做的实验内容如下
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即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一效应的得名原因如下: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
  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成了自我实现的同义词。
对这一效应的分析:
罗森塔尔的实验主要研究通过教师行为改变学生自我预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证明了个人自我预期对个体发展的巨大影响。
  自我预期效应的根本原理是改变个体自我形象认知,利用积极的形象规范引导个体的行为。使个体努力去做符合心中积极自我形象的事,克服以前自我形象的局限,从而化虚假的自我想象为真实的自我。不过,要是只念叨着自己是天才,什么努力都不付出,想让自我预言实现,还是个天方夜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