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我沟通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总结20世纪心理学成就是说过一句最经典的话,他说:“在我看来,20世纪心理学的最大成就莫过于自我观念的创立”。15自我,在社会学意义上说,是人把自己当作客体的能力。16与自我沟通,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通过自我能力,人可以把自身当作认识的对象,认识自己,还记得希腊哲学家的“认识你自己”这句哲语吗?它表达的就是寻找自我的观点。寻找自我,与自我沟通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内功”,由内而外,推己及人,人际沟通和群体沟通才能有一个个体基础。
与自我沟通的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沟通去寻找自我认同,克服在现代社会(抽象系统侵入生活领域)的自我认同危机。在吉登斯看来,“自我是脆弱的,是易损的,是有裂痕的,是呈碎片状的…自我正在遭受着磨难。”17“真正自我所剩下的就是感受到空虚和不真实。”18
自我在追求个体化的理想的同时,代表着个体超离社会的制约,一方面往往社会所能提供的机会寥寥无几,大部分抱憾而归。自我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认同的传统机制,例如血缘群体和传统社区,但是又没有寻找到新的认同机制,个体化的生活方式铸就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往往在竞争性的世界中屡受挫折,自我于是遭受了摧残。重新寻找自我认同,作为培养沟通能力的前哨因此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接受知识和参与沟通实践中基础上,人体逐渐能够间接或直接地寻找到“镜中自我”,知道自己的个性和处境,做到个体自觉。寻找自我认同就是给自己在心灵里安一个家,随时可以反观自身,不管是分享快乐,还是共担风险。寻找自我认同就是给自己鼓励,培养一个自信的我,即使有些许瑕疵也可以接受自己,毕竟不完美是事物的普遍性
归为一点,培养自我沟通能力,就需要(通俗地说)树立自信心,让个体自信地走向他人的世界—社会。
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人际沟通,是所有沟通类型里最重要的一种。那么怎么培养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呢?现代社会是一个功能互依的社会,涂尔干所述的社会转型的方向主要着眼于机械团结的社会向有机(分工)团结的转变,分工所造成的功能依赖在那儿成为了维系人与人团结一致的主要纽带。不过,在高度发达的分工社会,工具理性控制着整个人类社会,人类日益被锻造成为生产力进步的手段。我并不是反对职能分工,不过,我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分工充分(职能上能够相互沟通),但人与人还能够沟通的人类社会。
因此培养与他人沟通能力就包括两个部分:职能沟通、情感沟通,这也是可以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从“正式”的意义讲)。
职能沟通以职能互赖为基础,培养职能沟通的能力首要是需要人具有职业技能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沟通过程中还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约束。不过单纯的职能沟通就只是角色(每一个人都带上一个一个“角色”的面具。无情的面具之间的交流,人性在其中退化到最低。因此作为人本质的情感,必须在与他人沟通中充分展现。
情感沟通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是一个什么地位呢?埃利亚斯有一句话,“有个人自立的要求,就有个人归属的需要”,20即表明了在个体性高度发达(独立自省、职能分化造就)的同时,情感沟通是多么重要,严格来说,高度个体性是伴随归属感(安全感)而来的。情感沟通应以互信为基础,以互相给予安全感为基础。
个体作为群体的代表与群体沟通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群体社会(之所以不成为组织社会,是因为群体社会囊括组织社会,群体的正式化就是组织的形态了),每一个个体无一不是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从一开始,婴孩的我们就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亲缘群体和社区里,待到了受教育的年龄,到了工作的年龄,我们越来越多成为工作组织(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是官僚制组织)里,个体不再是纯粹的个人代表了,而是处处代表了群体了。因此群体(组织)沟通在现代社会就十分普遍了,作为群体成员或代表的个体就要学会群体沟通。
在群体沟通中,作为个体的我怎么培养沟通能力?这里有两点需要提及:第一,作为现代社会主导的官僚制组织一方面在约束个体行动的同时,另一方面给个体提供了大量的沟通机会,职能分工日益细化,组织普遍出现了“沟通部门”,个体在获取组织资源、组织身份时不借助沟通手段。第二,个体在群体的“庇护”下,将获得不一样的沟通机会,例如公众宣传群体时也宣传了自己,面对公众或者其他群体是个体就不再是仅仅的自己,而是代表群体说法,因此个体获得了有形的支持,勇气迸发,培养了个体作为群体代表的沟通能力。
代表群体,参与群体与群体的沟通,个体的沟通能力往往在内外支持下会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特别是进行公众演说,代表所在的组织阐述立场、理念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