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无论亲人或朋友,当彼此三观不同时,可以适当的保持距离。但是亲情或许可以远离,但却不能割舍。
经常有各种网络心灵鸡汤,灌输并且影响一些人,如何远离负能量,如何如何……,但我个人却不赞同此观点。
首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也就对事物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每个人的生活或者工作所接触的人不同,也就会受不同思想的影响。
但是,当我们遇到别人的负能量的时候,首先,我们是否具备分析别人所带来的负能量对自己是否会造成影响的能力?如果别人的负能量对我们没有影响,我们为什么要被影响?是不是我们的思想意识不够坚定?不具备对事物的客观评判的能力?
那么如果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那可以选择不需要远离朋友或者亲人。毕竟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存在,是血浓于水的感情。朋友之所以被称为朋友,那也是曾经有过情意的,不应该说放下就放下。
再者,当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有负能量的时候,一定是他们经历的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不如意,才会如此。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怨。当我们的朋友或者亲人遇到问题而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作为朋友或者亲人的我们,不应该在第一时间选择远离或者放弃,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疏导心理,引导他们从低落的情绪里走出来,用正确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毕竟能够帮助到别人,使别人快乐,也是一件很值得愉悦的事情。
反之,如果是我们尽了力却也无法让朋友或者亲人得到疏导,反而会有更多的负能量的时候(这种情况当然也不排除),那么如果是这种情况,适当的保持距离,确实是保护自己不受影响的一种方式。
人与人之间,需要温暖,有温暖才会有爱。
有爱,生活才变得有意义。
这句话不客观,正负是相对的。
人际交往中外表好坏占据几成作用?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很多,但在人际交往初级阶段一个人的外貌好坏占据着主要作用。
人的外貌,主要包括人的容貌、体态、服饰、表情、风度等。一个人的外貌是引发第一印象的“窗口”,外貌所起的微妙作用是无可否认的。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有一个良好的外貌,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因为外貌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这也就是所说的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首因效应,是由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第一印象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所以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外貌好坏,只能说在人际交往因素中的初交阶段占据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比例。
随着交往的加深,外貌的好坏虽然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占据比例就有所下降了。其他因素则更为突出。例如社会背景。交往过程中双方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个人身份以及年龄、性别等方面,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悬殊的社会差异,必然影响人际间的交往。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肯定体会不到外卖小哥的辛苦。
除此之在,思想观念也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交往双方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征等。具体来说,双方的思维定势、观点观念、情绪状态、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品行、能力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均能影响彼此交往的深度和层次。例如两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如果不同,在一起沟通起来就很难。
有关人际吸引的研究表明,交往双方在空间上的接近性、在个性特征和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在需要和期望等方面的互补性以及出众的能力和仪表等因素,都可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交往频率和距离,在人际交往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交往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产生共同的语言和感受,反之长久不交往,关系就逐渐疏远。当然交往的内容也不能忽视,如交往只是互相应酬,即使频率再高,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友谊。
俗话说 “远亲不如近邻”。通常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者,交往机会越多,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发生人际关系。同在一地居住,同在一学校读书,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同在一栋楼房生活,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感情上也容易接近。
总之,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有一个好的外貌以外,应从全方位去不断改善自己,以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