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学上讲,这是一种激励结合暗示诱导的管理方式。比如有的公司会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优秀毕业生先招进来,然后在培训,在安排工作。一种方式是面谈确定方向,在安排培训上岗
另一种方式是随机奖励几个免费外训的机会,保证培训合格将从优上岗,并赋予你选择或拒绝这一机会的权利。
这个培训机会奖励,就是送鸟笼的“送”,而培训的科目,就是鸟笼,一旦你选择了某一科目,就会自觉地将自己向这一科目对应的职位进行自我塑造,这就是“买鸟”
这一管理技巧,关键点在于
1、必须有浓重的奖励意味
2、奖励内容是你精心挑选的你需要的结果,而这结果是不便于直接安排的
3、容许被奖励人自我选择奖励内容,或者甚至忽视激励方向。说到底,这是一种通过双向选择实现的诱导。
回到例子,就是说,第一你必须送得很隆重,鸟笼很珍贵;第二你希望他养鸟,但是直接要求他养鸟很难;第三如果他没有养鸟而是劈了当柴烧,你不能报复
以鸟笼效应为话题的作文 求议论文
许多人在许多时候都是先在心里给自己挂一个空鸟笼,然后再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是由美国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发现的。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有一天,詹姆斯和卡尔森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
卡尔森笑着说:“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但是,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就这样,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效应为什么会存在呢?心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丽莎就是如此,她的困扰源于一口鱼缸。
鱼缸是为新居暖房时收到的礼物,很漂亮、气派,她摆在了客厅和餐厅交界处。此后,每每有人到她家都会问相同的问题:“养的鱼死了?”
丽莎每次都解释:“从没养过鱼呢。”换回的总是匪夷所思的眼神和遗憾无比的叹息。
不久,丽莎就开始养鱼了——换e68a84e8a2ade79fa5e水、喂鱼、添置各项物品,这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可是鱼还是一条接一条地死去。终于,丽莎决定放弃,到处询问:“你家需要鱼缸吗?我免费送你。”
很是迫不及待。
那几天,丽莎的MSN签名档改为——被一个鱼缸牵着鼻子走。
实际上,许多人在许多时候都是先在心里给自己挂一个空鸟笼,然后再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而在最初“挂鸟笼”的时候,也许根本就没想过接下来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听说过不少有关装修的故事。先是主人头脑发热,买了一个新潮的电脑控制抽水马桶。接着,事情就开始没完没了。马桶这么新潮,瓷砖不能差了吧;瓷砖档次上去了,淋浴房不能随随便便吧;洗脸池得与酒店的媲美吧,水龙头怎么着也不能太次吧……
卫生间全部搞定,麻烦才刚刚开始——卫生间如此有品质,其他地方怎么能委屈将就呢?
于是,一切推倒重来,整体开支蹭蹭地涨。想想源头,还不是一个小小的抽水马桶惹的祸?
还有女孩子的衣橱。想想自己有多少买来当“鸟笼”一直挂着的衣物呢?
那件价值不菲的大衣,一时冲动、头脑发热把心狠了又狠终于买下,却因无合适的衣服搭配,怎么也穿不出去。
那个名牌手袋,下决心的时候,说:“就买这件,梦想总得实现。”可是,斥完资,提得出去吗?如果全身上下都找不到一件名牌作伴,会被人疑惑是“假的”吧?
先在自己的心头挂上这么一个鸟笼,然后,因为要与之匹配,我们不断地往里填东西,直到有一天筋疲力尽,大叹不值。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一个空花瓶。
如果你是一位女孩,而你的男友送你一束漂亮的花,你无处安放,最后,终于决定穿戴整齐下楼去花店买只花瓶。
从此,男友遭殃了。
为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男友必须隔几天就执行送花义务,不然,花瓶空着多可惜啊?
当然,这是鸟笼效应的一种甜蜜的体现。
鸟笼效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学定律,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鸟笼效应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
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几乎每位造访者都会这样。终于,主人因为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就会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
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放一些东西吗?此类现象,在生活中真可谓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