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母婴关系如何影响人的关系模式?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8-14 10:41   点击:262  编辑:张惠   手机版

正常人对外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与早期母婴关系是否和谐有很大的关联。

我们做过的诸多个案中,很多严重的心理创伤,多发于生命的早期。所以,作为亲密育儿的妈妈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生命起初的头三年,虽然身为母亲很苦很累,但还是不建议妈妈把宝宝交托给其他人管,而自己全然撒手不管,这会给孩子后期的人格形成带来巨大的影响。

我们不需要每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陪在宝宝身边,而是要给他们有质量的爱的陪伴,比如:他哭了,我们要及时关注和回馈,能找到原因是最好的,找不到原因也要对他进行安抚和陪伴,告诉他,无论怎样妈妈都在你的身边。

如果婴幼儿的母婴关系在早期尚未形成,而且他们的需求完全得不到满足,长大后他们或许有一部分人就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求,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地索取。

在心理学上,普遍认为人的人格基础在6岁前就已经完成构建,而之后这份人格基础影响着人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健康。

那么人格基础是通过什么建立的?=》通过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建立。

01 母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而在孩子的最初发展时期(0~1岁),他主要依恋的人是母亲,例如他需要母乳。所以总体来说,母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抚养人的影响要大得多。当然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母亲拒绝或者无法成为孩子的依赖对象时,那么孩子就被迫转移依赖对象到其他关系亲密的抚养人身上。

02 什么时期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最重要?母婴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影响,主要集中在3岁前。按照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的分析,3岁前的孩子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0~1个月,孩子处于正常自闭期

这个时候的孩子,认为自己仍在母胎,他对外界一切都没有兴趣,他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此外就是喝奶、排泄这样的维持生命的行为,他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换言之,他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就像还未被分娩那样。

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分娩了。

2~6个月,正常共生期

这个时期,孩子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并且他和母亲就是“全世界”,坐进观天的故事,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原理。

而且他还认为,这个“世界”里面,他就是一切的主宰。这是非常正常的认知,因为在6个月前,他与周边的人事物的关系就是以他需求为中心的,他就像个帝王被服侍得妥妥帖帖:

例如,饿了哭-马上有人送吃的;尿湿了哭-马上有人给他清洁;不舒服了哭-马上有人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人对他有要求,只有他提要求,他想睡就睡,丝毫不用顾忌周边的人的感受。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巨婴就是这种亲子关系被延续的结果,简称溺爱。

正常共生期有一个心理特点:全能自恋的开端。

7~36个月,分离期

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妈妈分开了,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从生理上来看,7个月的孩子他自己能坐立了,能翻滚了。但是他发现原来自己不需要依赖母亲就可以做到这些事情。随着他身体机能的发展,他也不断的加深这个理解。

但他又会遇到很多问题,产生许多的冲突。

前面讲到孩子是自恋的,认为自己是帝王,是万能的,那是基于他的无知(此无知为中性词,非贬义)。

而此时,他只是通过某个能力认为自己强大了,独立了,实际上他还是离不开父母。

举个例子,他会坐立了,但是他仍然不会行走,他想要的那个玩具,如果没有父母帮忙拿他仍然够不到。

此时孩子又发展出一个性格特点:偏执分裂。这个阶段是全能自恋与偏执分裂的交织期。也是孩子人格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03 分离期,母婴关系是怎么影响孩子的?在分离期,妈妈需要处理好孩子的心理冲突以及母亲自己的心理冲突。

幼儿的心理冲突

如前文所述,孩子此时的心理冲突,就是其全能自恋和现实的冲突。

孩子渴望独立,并无知的认为自己有能力独立,实际上他的能力就只是能自己翻滚、坐立、爬行以及正在发育的语言系统(普遍认为3岁语言系统才发育完善)。

孩子就必须面临着理想自我(万能)和现实自我(无能,此为中性词)的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的尝试自己探索世界,而又不断的遭受困难和挫折。

若果母亲支持孩子的探索,鼓励孩子分享他的探索经验,无条件的爱他,能够发自内心地理解她、接受她,那么幼儿在实践过程中的受挫感会渐渐消失。

此时孩子就会重新变得自信起了,他认为妈妈就是他的安全岛,有了这个“靠山”,幼儿就放心地继续四处探索,从而健康的成长。

倘若妈妈拒绝支持理解孩子,甚至责骂孩子,那么幼儿就会陷入自卑、暴躁的负面情绪中。

例如,孩子想学习自己吃饭,但是吃不好弄得一地都是,妈妈就开始责骂孩子脏兮兮的,很快孩子就不愿意学习自己吃饭。

母亲自己的心理冲突

孩子带给了妈妈无限的乐趣和荣耀感,照顾孩子,让妈妈的存在感得以体现。此时一部分妈妈也会产生和婴儿般的共生特点,她认为只有和孩子在一起,照料得孩子无微不至,她才算是一个好妈妈,而好妈妈就是她的存在价值。

这会带来什么结果?

其一,溺爱。

孩子在成长,而母亲仍沉溺在0~6个月时对孩子的溺爱的成就感中,无视了孩子成长需要自己探索世界的需求,那么溺爱就随之而来。

表现为两种:

包办型溺爱,这种是不忍孩子接受任何挫折,所以提前把所有挫折给孩子铺平了;

放纵型溺爱,这种是以孩子需求为唯一标准,无视自己和周围人的一切需求,只要孩子做的就是对的,继续让孩子享受帝王般的待遇;

其二、操控孩子。

这也包括了两种:

包办型溺爱,包办型的溺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操纵孩子的选择权,也就是完全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连选择是什么孩子都不能体会。

操控欲极强,与包办型溺爱不同的是,操控欲极强表现在表面上让孩子选择,但如果孩子选择的不是父母想要的,那么孩子就会遭遇情感勒索或者是责骂。

例如,宝宝你要先写作业还是要先吃饭?孩子回答要先吃饭,那么妈妈就会长篇大论:你要学习好,先学习,不然今晚就没饭吃/不然妈妈就会很失望。

其结果是:

包办型溺爱:让孩子失去自我;

放纵型溺爱: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简称自私,最容易早就巨婴的方式;

操纵欲极强:当孩子有能力反抗的时候,会极度叛逆;又或者是被不断打压之下,自暴自弃。

妈妈单纯拒绝孩子,有些妈妈认为孩子阻碍了自己人生的发展,例如因为孩子,所以自己身材走样了,所以工作也不能做了,连找工作都很困难...总之,这类型妈妈认为孩子打乱了她的一切计划。所以她其实并不爱孩子,也不可能给予孩子爱。

之所以照顾孩子,只是为了赶紧完成任务,至于孩子怎么样,无所谓。

在被妈妈的拒绝中成长的孩子,他从小就学会拒绝家庭,长大后一样拒绝家庭、亲人,甚至不想与家庭有任何联系。

04 妈妈可以怎么样给予孩子正面影响在正常自闭期和正常共生期时,给与孩子无条件、无限的爱。个人称之为“正常溺爱期”。

在0~6个月时,不需要和孩子讲道理,也不要因为孩子尿湿了、不吃了就责骂孩子,放开手脚,敞开心胸溺爱孩子,满足他的一切需求,因为他此时的需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条件。

初来到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他需要食物、需要被照顾,更需要妈妈的爱。

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之所以会溺爱孩子,其根本原因是家长没意识到,在正常溺爱期对待孩子的方式已经不适用高速成长的孩子。

最好的方式,就是跟随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尤其是儿童心理学。如果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向,就必须了解他的行为目的。

这就好比我们遇到一个正在哭的人,想帮助他,但是我们必须了解他为什么哭?是亲人去世?是失恋?还是压力?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哭的行为动机,那么往往会做无用功甚至帮倒忙。例如对方是因为亲人去世哭,但我们给他送了一朵大红花...

鼓励孩子,给孩子爱,又要学会和孩子分离

既然7~36个月的阶段叫分离期,顾名思义,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孩子要怎么样学习和母亲分离、自己探索世界,而同样的,母亲也需要在这个时期学习,如何帮助孩子独立探索世界。

单纯的说给与孩子爱,又让孩子学会分离,保持合适距离,这样实在太含糊。

所谓的爱,就是给予孩子需要的关注,当他对某样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进行探索;

所谓分离,就是在鼓励孩子探索的时候,给予他信心,保护他安全,除此之外,让他自己动手;

所谓保持合适距离,指不轻易帮助孩子解决他面对的挫折(那对我们来说太简单,会扼杀孩子探索的经验和成就感),该静静站着看的时候,就静静站着看,除非孩子遭遇明显挫折不能重新执起,又或者孩子主动要求帮助才上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