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人际关系
时间过得真快,为了做好考前的备考准备,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孝卜点:人际关系”,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人际关系
1、定义: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包括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2、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3、自我暴露与深度: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发现自我暴露的程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按程度由浅到深是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等四个方面。
4、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交换性原则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或等于失,至少得别太少于失。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给予肯定与支持。
5、舒茨的三维理论(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①包容: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②支配: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③情感:爱他人或旁局被他人所爱(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3)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4)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巧启穗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即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主动情感式(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和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①包容需要: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②支配需要: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③情感需要: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舒茨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是用三维理论来解释群体的形成与解体。群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解体感情不和-失控-难以包容。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怎样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告哗: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而某一时期内最重要的需要的强烈程度,取决于这种需要的需要层次序中的位置,以及低于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需要的激励处于一种动态水平中,它依次逐渐发展变化。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
(3)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颠倒或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人的个体和教育在发挥作用。
(4)每个人都有具有七种需要,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在需要层次论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高层次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的实现与个人形成有关联,这与传统心理中人兽不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马斯洛把需兆薯要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而提出了逐步实现的观点,这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仅仅指出了需要层次间的相族友者互关系,而忽视了层次之间的斗争,没有指出人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他的研究对象是经过选择的特殊人物,这就使结论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过分强调人的价值是先天潜能,对社会生活条件重视不够。
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能把这个层次理论看成是一个绝对的模式。
三、心理学知识点总结(3)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 有效人机沟通的条件: a 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越一致越好; b 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否则就成了一厢情愿,难以持续进行; c 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 d 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送信息; e 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为了引起对方注意,我们传递的信息要尽量符合其需要和兴趣; f 沟通要有及时的信息反映; g 沟通过程没有受到主客观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2. 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定义:传递交流信息是人际沟通最基本的作用扰神,信息的传递交流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其功能包括:心理发展功能(人际沟通人对人心理发展的动力作用);心理协调功能(协调认知;协调情感);心理保健功能。
3. 人际认知的含义: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尘搏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断,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4. 人机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对他人缓兄亏形成一种较综合的概括的认识。特点:意志性倾向;好坏评价是形成印象的基本依据;中心特性左右着印象的变化。
5. 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新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近因效应(指新近印象对人际认知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了强烈影响作用);晕轮效应(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之后,还会把这种印象推挤扩展到对该人其它特征的认知上去);定型效应(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化认识,从而对总体印象产生很大影响)。
6. 归因偏差:从理论上讲,人们的归因应该是以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得到的结果也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由于认知过程本身的局限性和动机等方面原因,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常常带有片面性而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完全真实客观。古音偏差分为两类:观察者-行为者偏差和自立偏差。
7. 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表现为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现为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8.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奥尔特曼和泰勒提出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经过四个阶段: a 定向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初步确定要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对象; b 情感探索阶段:此阶段双方主要是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练习; c 情感交流阶段:此阶段双方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由正式交往转向非正式交往的实质性变化; d 稳定交往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
9. 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悦纳和积极态度。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相互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最主要方面包括:个人魅力吸引,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
10. 模仿与暗示的含义与种类: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的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可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暗示指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分为四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11.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暗示者的特征;受暗示者的特征;暗示刺激的特点。
12. 从众的含义: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3. 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群体因素(群体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个体因素(人格特征,性别,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境因素(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14. 合作与竞争的概要:合作指互动的个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己又利他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竞争指互动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
15. 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在合作条件下,群体成员之间能建立和保持友好协调的人际关系,个体的活动效率因此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竞争能够使个体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激发强烈的行为动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所以它同样可以大大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因此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行为都主要起积极作用,但与合作相比,竞争更具有心理优势。通过合作,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助竞争,我们增强了意志,提升了能力,因此又更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实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 台湾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a 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工作的,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人,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时,正面的积极态度常多于反面消极态度。 C 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D 能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客观的观察,并能做有效的适应。
2. 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a 对自己有信心; b 对学习生活有兴趣; c 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d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指学习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既情感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整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方式: a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以预防辅导为主; b 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辅导。主要途径: a 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b 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中; c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d 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