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曾国藩识人之术?

142 2024-10-01 04:45 admin

一、曾国藩识人之术?

第一种:观神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神”辨别忠奸贤肖。

第二种:观精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精“辨别智明愚暗。

第三种:观筋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筋“辨别胆量大小。

第四种:观骨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骨“辨别体质强弱。

第五种:观气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气“辨别沉浮静躁。

第六种:观色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色“辨别情绪状态。

第七种:观仪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仪“辨别修养高下。

第八种:观容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容“辨别正邪谨散。

第九种:观言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辨别性格急缓。

二、「曾国藩忮求诗」之白话解释?

最大的善是宽恕,最凶的德性是嫉妒。嫉妒者就好比贱妾一样,在琐碎小事上总要和人比一个高低。自己笨拙就嫉妒人家的才能,自己困塞就嫉妒人家的际遇。自己没有事业功名,就嫉妒别人功成名就。自己没有朋友的支援,就嫉妒人家多得贵人相助。总之这首诗是劝导人们不要嫉妒别人,要懂得谦让,懂得祝福别人。

三、晋阳之甲:曾国藩酒,乱给曾国藩栽对联?

曾国藩年轻时,非常欣赏王羲之“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的题联。

曾国藩自题联曰:“酿五百斗酒,读三十年书,于愿足矣;制千丈大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他还以书和酒为张锡荣故居题联:“消磨岁月书千卷,啸傲乾坤酒一樽。”足见他把酿酒和读书看成是同等重要的事。曾国藩不怎么喝酒,但与酒有关的对联甚多。“妙高峰上携谁步?爱晚亭边醉几回。”“径求名酒一千斛,轰醉王城百不知。”

四、曾国藩对王阳明之评?

简述:曾国藩对王阳明的评价是“阳明先生之学,以心为本,以知行合一为要,其理甚妙,然而其学之深,其人之险,不可不慎也。”

深度解析:

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王阳明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学说,又提出了一些警示。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一、阳明学的优点

曾国藩认为,阳明学以心为本,以知行合一为要,其理甚妙。这是对阳明学的肯定。阳明学是一种以心灵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的心灵是万物之源,只有通过心灵的修养和提高,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同时,阳明学也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要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改变。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阳明学的缺点

曾国藩也提出了一些对阳明学的警示。他认为,阳明学之深,其人之险,不可不慎也。这是对阳明学的批评。曾国藩认为,阳明学的一个缺点是过于强调个人主观意识,忽视了客观实际情况。阳明学认为,人的心灵是万物之源,只有通过心灵的修养和提高,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但是,这种思想容易导致个人主观意识的过度强调,忽视了客观实际情况,从而影响了实际行动的效果。此外,阳明学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漏洞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曾国藩对阳明学的评价,对于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主观意识的强调和客观实际情况的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些问题的根源。因此,我们需要在阳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客观实际情况的重要性,注重实际行动的效果和结果。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阳明学的理论,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和要求。

操作及建议:

1. 学习阳明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了解其优点和缺点。

2. 强调客观实际情况的重要性,注重实际行动的效果和结果。

3.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阳明学的理论,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和要求。

4. 在实际生活中,注重个人心灵的修养和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客观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处理。

5.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五、之怒牌匾是曾国藩的吗?

如果题主想要弄清楚的是“制怒牌匾”,而不是“之怒牌匾”的话。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不是曾国藩的。

因为“制怒牌匾”是属于林则徐的,林则徐曾以“制怒”牌匾悬挂于室内,以纠正自己容易暴怒的缺点,也成历史典故!

六、曾国藩家训之四句经典解读

背景介绍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倡“立身以立学为本”,注重自我修养和家庭教育。曾国藩的家训是他一生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家庭教育的智慧。

第一句:知天命,泽被后世

这句话强调了对人生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曾国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和责任,并且努力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造福后世。只有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一天命,才能成为一位有益于社会、备受后人敬仰的人。

第二句:明事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强调了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重要性。曾国藩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即明事理,才能够达到个人修身的目标。通过个人修身,才能够带动整个家庭的良好发展,实现齐家的目标。同时,只有家庭和睦、治理有方,才能拓展到国家和社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第三句:格物致知,务实创新

这句话突出了对学习与实践的重视。曾国藩以格物致知为行动准则,即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钻研事物本质,不断积累知识和提高个人能力。他强调只有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成果。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务实创新成为应对挑战和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四句:笃学穷理,有始有终

这句话强调了对学术追求的执着和坚持。曾国藩主张以“笃学穷理”为指导,即对学问持续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认为只有在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思考中,才能够探索和理解更深层次的道理。同时,学习和实践也需要有始有终,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价值。

曾国藩家训的这四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的宝贵指南,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伦理和责任意识的范本。这些经典的家训不仅在曾国藩的时代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对曾国藩家训的解读,使您更加了解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七、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对于李秀成,曾国藩还是怂了,他不敢让李秀成接受“凌迟之刑”,因为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影响整个家族。

为何如此说?

我们了解了凌迟这个刑法,了解了李秀成被捕后的经历,就会明白了。

(1)哪些人会被处以凌迟之刑法?

凌迟者,一定是罪大恶极之人。

采取凌迟之刑,就是对当时人千刀万剐,让其慢慢地死,一句话:必须让当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忍受世间最大的痛苦!

从各朝代的情况来看,有这么几种罪过,那是必须凌迟。

一是谋反及大逆不道,二是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是杀的无辜之人超过三个以上。

除此之外,就像《大明律》,还有更多规定,谋杀亲夫必须凌迟;雇工、奴婢杀死东家必须凌迟;杀死伯伯、叔叔、姑姑等长辈亲属,必须凌迟。

我们所知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的人,就是江洋大盗“康小八”,民间俗称康八爷,此人杀人越货,伤及无辜性命太多了,慈禧下令凌迟。

(2)凌迟的行刑者和地点

凌迟的行刑者必须是手段极其熟练的刽子手,死得太早是不行的,如此就达不到目的。

这是手艺活,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手段高超的刽子手的,这就导致此刑法无法全国任何地方行刑,京城自然可以,省城大多也可以,一般地州和县城没有这个实力。

凌迟者,无不是大案要案的罪犯。极其重要的凌迟者,一定是要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批准的。

所以,太平天国的一些重要将领受到了凌迟之待遇,比如石达开、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人。

偏偏奇怪的是,后来支撑太平天国的悍将李秀成,却没有被凌迟,只是一刀砍了脑袋,而且是曾国藩下的命令,这是为何?

李秀成出生于1823年,纯纯的穷人家孩子,一家人在广西给富人开垦种地。

8岁时,李秀成跟着舅舅这个私塾先生读了两年书,算是识了不少字。

识字了,李秀成也看些杂书,他最喜欢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了一遍又一遍。

长大后,日子依然太苦,李秀成全家加入了洪秀全创建的“拜上帝会”,那一年是1849年。

1851年,洪秀全了领导了轰轰烈烈“金田起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平天国起义”。

这一年,20岁的石达开已经是最年轻的王爷“翼王”了,而28岁的李秀成只是成了一名圣兵。

起点不高,但李秀成此人勤快,而且有点文化爱学习,进步非常之快,重要的是东王杨秀清和翼王石达开都曾经提携过他,所以,获得了更多提升的机会。

1856年的天京事变后,由于杨秀清、韦昌辉先后死了,石达开出走,因此,李秀成、陈玉成等人获得了大量的机会。

李秀成没有辜负洪秀全,二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实现大捷,二破江南大营。可以说,李秀成通过自己的表现,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军事担当,加上人缘颇好,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以说,从1856年后到1864年,李秀成就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直属麾下最优秀的将军。

曾国藩的兄弟中,曾国荃因为李秀成而受伤,曾国华在三河镇被李秀成的人打死。

可以说,曾家兄弟对李秀成恨之入骨。

1864年四月,洪秀成死,李秀成扶持起了洪天贵福当了太平天国的天王。

但是,终究大势已去。

六月,在守城未果的情况下,李秀成把马让给了幼王洪天贵福逃命,自己打扮成清兵出逃。后来隐匿在一个村里时,被村董陶大来知道了藏身之处,擒获后献给了朝廷。

得知李秀成被抓,曾国荃高兴坏了,开始给哥哥曾国华报仇,各种刑法一一使上,就是躲开要害,他也知道此人不能被轻易杀死,而李秀成一度气得骂道:

后来,曾国藩亲自审理李秀成,让其将太平天国的一些事情全部供出来。

李秀成和曾国藩经过几次对话后,开始在狱中写“书”,每天7000字,没多长时间,几万字就出来了,写得很详细。

曾国藩仔细看完《李秀成自述》内容,对李秀成给了很高的评价,大赞是个英雄。但曾国藩同样做了一件事,将这内容做了大量删减。

很快,曾国藩安排人将李秀成杀死。

死前,李秀成仍在续写“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等资料。

知道自己即将被处死,李秀成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道:中堂(曾国藩)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

当天傍晚,李秀成慷慨赴刑场,谈笑自若,这让很多人暗中竖起大拇指。

按照惯例,李秀成非凌迟不可,级别够高,杀清军够多,甚至杀了曾国藩的兄弟曾国华。

为何,曾国藩快速处死了李秀成?而不是凌迟呢?

这事非常玄妙,曾国藩曾经单独审理了李秀成,而李秀成也写了自述。临死之际,李秀成竟然说“感谢中堂厚德,来世再报!”

这个过程一定发生了什么,这让李秀成和曾国藩走得很近。

会是什么事呢?

第一,有研究者说,曾国藩想要收了李秀成这个人才,而李秀成效仿三国姜维,准备诈降。

如果招降了李秀成,而李秀成后来又反了,曾国藩的罪过就大了。

更重要的是,李秀成曾经劝曾国藩单独“称帝”。

这就是大逆不道之事了。

这种事,一旦有了,哪怕不发生,只是和人探讨,都逃不过全家挨宰的命运。一句话,皇权问题,不容臣子探讨。

如果有这事,曾国藩只要没有造反的心,那就必须快快除掉李秀成,否则后患无穷。

第二,著名史学家罗尔纲说道,曾国藩为了邀功曾夸大和扭曲史实。

这就更厉害了,将领按照功绩邀请,如果曾国藩兄弟两做得事情和报上去的不一样,那即是“欺君之罪”了。

特别是,天京陷落后,大量财宝丢失不见,曾家兄弟都说没看见。但李秀成非常清楚,天京到底有没有钱, 毕竟,最后他是天京的主事人。

如上两种情况,存在的概率极高,这是影响曾国藩家族的大事情,一个搞不好,曾家无数人就会脑袋搬家。

这事如何压住?

不让李秀成被多数人接触,李秀成不能被其他官员重审。

如果对李秀成处以凌迟,在大庭广众之下,李秀成一旦倒塌一耙,曾国藩一家就危险了。

如果李秀成受到清政府他人的审讯,曾国藩这边也会大概率塌房了。

所以,留着李秀成,不如尽快杀掉,这才是上策。

这事慈禧会同意吗?

对于是否凌迟李秀成,最后的决定一定是慈禧和慈安下的,曾国藩不能单独决定凌迟不凌迟。但是,建议一定是曾国藩提的。

当时,不凌迟李秀成,对招抚太平军的余党是大有好处的。就这一个理由,慈禧二人又怎会不同意呢?慈禧等人已经厌倦了太平天国带来的巨大害处,结束越早越好,余党造反越少越好,所有能激起民变的行为,越少越好。

但我们回看那段历史,太不简单了,曾国藩和李秀成的距离实在是近。风险肉眼可见!

总之,在曾国藩和李秀成谈话后,在李秀成写了自述后,李秀成除了快快被杀,再没有第二个结局了,否则,夜长梦多。

仅仅那一句“中堂厚德,铭刻不忘”,就足以让曾国藩冷汗满身了!

八、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真的没死吗?

唐浩明的《曾国藩》一书中记载,曾国华未死。

三河镇大败,当曾国藩向朝廷发送讣告之后,曾国华逃了回来。

事已至此,曾国藩只能把曾国华藏到陕西山里的道观,后来很小心的去看过一次。

如果属实就证明曾国华未死

九、曾国藩的立德之责名词解释?

作为曾家的长子承重孙,曾国藩自觉地担负起教育子弟的责任。在家书中曾国藩把自己修身、治学、读书、交友、为官、治军等各个方面的体会心得,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他总能够站得高远。

他注重修身立德,不放松日常德行方面的修养,更不忽视从日常小事上对家人道德的教导。他教导家人要保留寒素门风,不可助长官宦子弟的习气,就要求他们出门不宜坐轿,行事要人情厚用钱薄,不可轻易鄙薄他人;教导子侄勤奋有恒,就要求他们从不晚起床做起。如此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远大目标同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连在了一起,非常容易为人领会和践行。这是曾国藩家书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让家书读来平易亲切,毫无教训说教的嫌疑,人生的教训与道理也就容易为别人所接受。

十、曾国藩的驭人之策哪个正确?

曾国藩一生的行迹大致都可以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而他一生识人用人的全部经验也集中在《冰鉴》这本书中。“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是曾国藩读书时努力的方向,而他的驭人之术也颇为独特,大致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总结。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是曾国藩平生驭人的第一法则

他在很多场合都表示了他对于钱财的淡漠,而他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能够做到严于律己,不为非法所得的钱财所动。正是这种态度和高度的自律,使得曾国藩的幕僚集团与世无匹,竟然有将近千人之多。

其中著名的人才有曾国藩薪火相传的学生李鸿章、曾国藩的传奇爱将彭玉麟、曾国藩的至交好友郭嵩焘以及“相期无负平生”的畏友左宗棠等人,至于二品以上大员更是多达数十人,可见曾国藩自身的清廉以及自律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当然了,曾国藩的轻财与自律不是道学家的那种清高,而是符合世俗准则之内的操守,这也是他用道德的力量感化周围人的一种重要手段。

“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是曾国藩驭人之术的第二条准则。

曾国藩平生便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于律人”的楷模。

曾国藩在三十岁之前相当喜欢交游,经常是玩得忘乎所以忘记了正事,为此他多次在自己的日记中表示了自己的忏悔之意。正是这样一次次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曾国藩在三十岁之后彻彻底底地改掉了自己身上的坏毛病,这便是他在《家书》中颇为自得的“研几”的方法。

同时,出身在湖南湘乡的曾国藩脾气相当火爆,尤其是在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破口大骂。他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谩骂郑小珊的事情,并且以“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来鞭策自己,三十岁之后的曾国藩的性情也越发醇和起来。

而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上,曾国藩更是注意身先士卒地践行自己提倡的标准,并且不因为有些事情过于繁复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而在晚清时局诸多的事件中,曾国藩更是一马当先的存在,无论是自动请命抗击太平天国还是后来兴办的洋务运动,曾国藩都是带头行动的。

尤其是在对抗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他数次因此急得要跳水。但就是在种种困难之下,曾国藩带领的从湖南湘乡走出来的地方武装,还是夺取了剿灭太平天国的最终胜利,曾国荃在同治三年兵破南京城,太平天国就此完全覆灭。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是曾国藩驭人的第三个法则。

他在训练湖南乡勇之时便是以诚心待人,他尤其重视对士兵的思想纪律的训练,使得湘军成为了晚清绿营等官方部队之外的又一利器,“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是曾国藩治理湘军的核心理念。

曾国藩的“诚意”还不止体现在他治理湘军上,在他日常与人的交往中处处能够体现他的诚,他曾经因为欺骗自己的同僚而悔恨不已,在当天的日记里便下定决心要改掉浮夸的毛病,做一个至诚的君子。

“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是当天曾国藩日记的原文,在这种自我的警醒之下,他虽然有时不得不得罪一些人,也决不以欺骗性的语言来获取别人的欢心。而曾国藩在对待后辈学生之时也是相当尽心尽力的,他在《曾国藩家书》中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的弟弟以及后人要用功读书,其谆谆教诲令人动容。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是曾国藩总结的一套沟通的方法。

这套方法有效地为他解决了很多麻烦,这与他对人性的完美把控是分不开的。“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情绪较为欢喜的时候,即便是有些刺耳的语言也能听进去;但是一旦一个人的情绪处于低落或者是愤怒状态,那么他很难听进去别人的劝诫。

为此曾国藩在日常批评或者是指导他人的时候,总是以最温和的态度和语言循序渐进,这为他在日常的交流中减少了相当大的摩擦,是他官场生涯中最为宝贵的人际关系润滑剂。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正是凭借这四句话位极人臣,历经了三十余年宦海沉浮的他,以自己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几句话,对于三十岁左右的我们有着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三十而立的年纪正是在社会上活动的巅峰时期,学会如何驭人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只有明白人心的走向并且合理地驾驭它,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无往而不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