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信是怎么让人越来越浅薄的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 一、价值观圈子化
朋友圈里的好友们,无非是要好的同事、朋友、合作伙伴和同学。正是因为这种“近亲繁殖”的关系,朋友圈所发的消息,其价值观严重圈子化、单一化。发表的言论也近乎同质化。可以想象,对于价值观和认识论不同的,一般都直接拉黑论处,或选择根本不看他的朋友圈信息。所以,你的朋友圈,当然就成为你的一言堂。
二、分享信息情绪化
一般在朋友圈分享的信息,如是原创,多是“心情小语”,发几张图,配段文字,发表一两句感慨,收获一些点赞,好了,很满足。
如是转发,那则更加情绪化。如两天前看到朋友圈里有一条信息,单看其标题就非常惊悚煽情,吸引你点进去。“奸夫淫妇!一定要严惩!!愤怒!!!”看其转发量,已达到十万以上。事情并不涉公权力和舆论监督,只是个人道德问题和行为犯罪,这样的转发和谴责有什么用?再者,这个信息是一个叫做“健康美丽××人生”的公号转的,很明显是为吸粉而来。
即使是这样,这样类似的信息仍在朋友圈不停地转来转去。真不明白,为何这样粗糙而伤人的东西,人们还乐此不疲地转到自己的朋友圈?唯一的答案就是,被不理智的情绪化所左右。
_baidu_page_break_tag_
三、获取信息表面化
除了上述例子,当然还有朋友圈日常的分享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即使是一些有深度有思辨性的话题,又有多少人会认认真真地去读、去思考呢?大量芜杂的信息,让人们产生选择的优越感和焦虑感,总觉得信息是无穷尽的,可以有N种选择,而且要加快读完这个,因为还有更加重要的信息等着。
这样,只会让人们去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快感的内容来打开,从而造成阅读的严重碎片化和浅层次化。如过眼烟云,过了就过了,谁也不会去让思维停留片刻。
四、人际交往快餐化
也有人说,微信让人们的交流超越了时空,变得更加及时和便捷。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如此,但这种交流是流于表层,完全无法深入的。而且更危险的是,微信改变了电话可以直接你来我往对话的真切感;失去了邮件书信交流的准确感和深刻感;更缺失了约会面谈的亲切感和立体感。
朋友圈里不太负责任的点赞,率性而为的评论,围观与被围观的需求,调动了每个人潜在的“受关注”虚荣。每个人时时刻刻盯着微信看,朋友圈里谁又更新了什么,自己发的东西被点赞评论了多少。表面上是人们的交流好像更及时,事实上却造成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交流、懒交流甚至畏交流,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快餐化。现在,人们见面聊天,留联系方式第一不是留电话,而是扫微信。这种加微信的方式,虽然看似一下子就进入了本来并不熟悉的彼此私密的个人空间,但其实心与心的距离,却隔山隔海呢。
五、工作交流肤浅化
微信交流的便捷性和即时性,让许多公司和单位找到了更好驾驭员工的好办法,纷纷创建微信群。不过,如此快捷的交流方式,也许对于以快打快的媒体来说,可能还能忍受,但是其他的行业真就不敢想了。现在的微信群俨然已成万能群,业务探讨、分配任务等等,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微信群里说的话题,有多少是严肃认真的?有多少是可以有助于业务水平提高、团队建设的?恐怕更多的都是对现实意义的解构和破坏。现在,还有甚为时髦的随手发红包,就让人们的欢乐来得更加恣肆无度了,一切的一切,都在趋向肤浅化。
六、信息庞杂虚无化
驳杂的朋友圈,有多少是你愿意打开和阅读的?在这些信息里,又有多少是你可以接受和认可的?在你接受和认可的这些信息里,又有多少是真正对你有用的?
每天关注着身边各种人的动态,每天接受着乱七八糟的资讯。你不是电脑啊。不同的价值观,让你不知信谁;不同的情绪宣泄,让你感觉窥探到了别人的隐私。还有更绝的,就是现在表面上大力支持,实际屏蔽了你的微商们……所以,只好不再看你的信息了,不然谁受得了?好,接受了大量的情绪化、表面化、自己并不需要的大量资讯,而大脑并未做出处理,那么,这一切当然都只能归于虚无了。
二、辩论。低头看手机不会影响人际关系,注意是不会,帮我想一些论点理由什么的。
你好!低头玩手机你可能会玩微信或者QQ,如果在这些社交软件上聊天,不但不会影响人际关系,还能增加人际关系,比如发个红包什么的!望采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