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表演艺术的论文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1-12-23 21:38   点击:199  编辑:朱黛   手机版

这篇论文虽然不好,是我在毕业前写的,也许理解不好。不过对于初级来说也是没问题的。你可以修改。不过这绝对是我自己原创的。
面临着毕业,就会想到收获。其实对于表演而言,有些东西学上了自己也不明白。直到用到的时候才会突然发现,好比一个舞蹈学员,他可以去跳。一个画家可以去画。也只有演员不能一下就让别人看到成绩。只有在舞台上,从一点一滴,一个细微的表情,动作以及语言,这样才能展现出来。    首先说句题外话,也不全是,记得刚入学的时候,系主任曾说过一句话,很深刻的印在我脑子里。“要想做好一个演员,必须先学会做人,如果人都做不好,你一辈子也不能成功”。我一直都想这句话,后来觉得抛开所有的技巧,还真是那么回事。人都不知道怎么做,也就是说自己都演不好,还有资格演别人吗?我个人认为,做人是表演最重要的基础。受用一生。

    说起基础,无疑是表演的四大主课“声,台,形,表”。

    “声乐”是帮助我们打开共鸣,把自己的“音箱”阔放到最亮。“形体”让我们身体接近舞台,更好的融入舞台,这里就不多言了。

    对于“台词”,这是任何学生都要刻苦的一门课程了。无论你原来说的口语自己认为多好,多过关,在台词可上也会找到毛病。我是一个山西的学生。从小就说普通话。但刚去上课和人说了两句话就搞笑话了。一句是“白云”。他读音是“bai yun.我来了句”白勇“读音是”bai yong.然后还说了句“周杰伦”被我说成“周杰龙”。最搞笑的是“少林寺”了,我当时竟然没说对一个字。我说的是”sao ling shi。把老师和同学笑翻了。现在想起来,台词第一难关就是家乡话了,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就是“阴阳上去”。天天练,好不容易练了一年,可还有。但自己感觉没有了,怎么回事呢?区别吧。按我的理解就是耳朵不好,这时候又开始学习一门方言,这样就能区分好了。记得当时,我天天说任何人都听不懂的话。这可是山东不山东,河北不河北,河南不河南的。自己都想笑。不过,很管用。也是这时候普通话标准多了。普通话标准了,然后面临的问题就是持久力了。人们一般同意出口水,容易咬舌头,容易嘴飘。这个解决方法估计就是多练了。快口,绕口令。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口腔操了。作为说话的支柱。舌头没有粒度不行,嘴没有劲不行。每天先做操,活动开了,再练那些,进步会相当快的,这些解决了,还有什么呢?

    “舞台语言要达到使观众听得清,听得懂,动听感人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它说得语音纯正,吐词清晰,呻吟响亮圆润,达远持久,语意清楚明白富于艺术表现力”

    听得清,听得懂。让我改变语音错误,口型等问题。“吃字”现象谁都有,这就靠“声乐”课把嘴打开,然后加上台词的帮助,还要加苦练。就可以了。那“声音响亮圆润,达远持久”呢?这个毛病我个人相当严重。每次上台,老师总是让我声音亮点,可再亮就该哑了。是不是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效果不一样呢?我人很瘦,是不是声音就该低呢?最后才明白,我们这样的人,是因为胆子小,经常小声说话引起的。后来也是每天出去喊,出去练。没想到还一点点练上去了。这里我要总结一个字了。学台词很简单,就是“练”。那语意清楚明白富于艺术表现力呢?这个就要说台词技巧了。“重点音字”,“语言转折”等。这个时候不是说你声音亮就能弄好的,也不是你念得快,背得熟就能弄好的,这时候就要拿出剧本选段来分析了,多练练,把语意表达清楚。否则,在老师眼里,你就是装呢。不说人话。

    最后说到表演了,前面“形体”好了,“台词”好了,好比是“能歌善舞”了。这个时候就能说“演”了。在西方一些国家里,表演系是没有“表演”课的。很奇怪。其实他们在学习别的课程时,就把表演都融入进去了。这里可见“台词”“形体”“声乐”是多么重要了。

    “表演创造基于演员对剧中人物的认识,理解,感受。对生活着界,间接的积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形象构思以及他的创作技巧,再体现的能力等等。许多优秀演员,表演艺术家,他们根据人物的要求,人物性格进行各不相似的角色创造,在形象的创造中,一切从角色出发,改变或抑制自己,使人物不掺杂,演员自身的习性,气质,甚至改变体态及其他特征,使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不似演员自己,而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表演艺术”人演人“的基本特征是要求演员通过自身,运用自身,改变自身去创造所扮演的角色。所以,是否具备创造鲜明人物形象的能力,是衡量一个演员是不是称职,是不是优秀的重要标准”

    那么这么多的能力呀,标准什么的,从哪里看起呢?怎么做好呢?这也是我们学“演”的基础的最终结合体现了。

    对于我们三年制的来说,基础分为三个阶段。大一,观察动物,模拟动物,动与静,无实物依据节奏。大二,观察人物,模仿人物,观察生活小品。大三,剧本改编和小说改编。

    在没学这些基础之前,入门基础是一般人都要上的,那就是“解放天性”。这时的学员[我们]刚从传统社会中来,有很多东西。比如“放不开”“要面子”“不好意思”等。这时通过一些游戏。“鬼脸练习”“杀手游戏”等,让我门把不足在轻松的心态下丢掉。因为在舞台上什么样的角色都有,不可能都是偶像派的角色让你演。你这里放不开,那里不好意思。那你何谈可塑性呢?学表演无非就是“不要脸”。这个“不要脸”当然不是你现实生活中了,是在舞台上,在角色上。

    大一的时候,我们去动物园看动物。回来模拟。模拟我觉得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还是训练我们观察能力。我们必须拥有超常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做为一名演员。我们需要在一瞬间抓住角色。这些角色不是我门凭想象演的。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出去观察。而且把它记下来。他的任何细微动作,眼神。都要观察到,记牢。这也是让观察的主要目的了。在这个阶段配合着身体,把自己看到的细节凭记忆和想象空间演出来。不是说天下猩猩都一样。完全是各有各特征,不同人演的也大不相同。说到“无实物”,那就是培养我们观察力,记忆力,空间感,想象力的完美体现了。因为动物是活的,而“无实物”不是用自己的身体当道具。在一个空空的房间,只有你是活的。你身边一切都是没有的。但是这些又是有的。好比是影身的。你不动,别人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要你一动,别人就会知道那里放得是什么。多大,多高,这里的想象力也不是凭空的。现实生活中冰箱多高,怎么开门,这时就要演出来。缝衣服怎么缝?针多大?在这个看似很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的联系里都刻画出来。做为基础来说,我觉得“无实物”做得好与坏,对将来想象力的强弱有相当大的作用。动与静和节奏可以一起说。作为一名演员。没有人不把握节奏。动与静最好的表现方法就是节奏了。静的时候,基本没有节奏,动的时候就有节奏了,节奏越快,证明到了段落高潮,节奏慢了,也可以让人沉思。所以一个演员可以不懂音乐,但必须要有节奏。

    大二,一系列观察。这时候的观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了,先观察一些事情,一些动物,点点滴滴结合起来去观察人及发生的事情。大一观察点是一个个小方快。大二是要把这些小方块垒起来。因为这个时候,不仅让你发挥想象,而是让你实实在在把事件合理生活得演出来,一个人的衣着,眼神,内心,为什么发生这件事?之间的关系?没一句话的反应。很多很多。这阶段主要还是模仿,把看到的事,人。再线一遍。也是为了以后做准备。

    大三,剧本,小说改编。有了前两年的基础。这时候也就开始正式塑造人物了。拿下剧本。先研究,体会。再从脑子里挖掘自己曾见过的人,曾观察的人,尽可能的和作品里的人物接近。这一年当中,好比是应战准备。要不停的变换角色来演。不同性格的来演。为自己的独自里多存点墨水。也是为了日后大戏及今后从艺生涯打了最后的基础。

    说到演员的基础,说那么多无非只有三句话“|真听,真看,真感觉”。最真实的其实才是最好的。

    作为演员创作,都是活生生的舞台形象了。但最细小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基础。高楼不可能平地起。基础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选题的想法。也是我对学过表演浅薄的认识。无论这条路多难,多远,我都会走一下。只要有一线生机,我都会去。坚持到最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