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价值投资理念就是把买股票当成买一家上市公司。以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待上市公司。而不是以投机者的身份来参与股票。当上市公司不再上市时,你依然能够不惊慌,这才是价值投资。因为你不依靠股价的波动来获利,你凭借的是上市公司的经营来赚钱。
怎么样才能培养出价值投资理念呢?
巴菲特说的好——做投资只需要做好二件事:给企业估值和如何看待市场行情
怎么样给企业估值是一门艺术,学习看财务报表和进行调研非常重要。很多投资大师都有自己的估值方法。巴菲特的估值方法是“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这家企业存续期内总现金流的贴现值。”而约翰聂夫则是用低市盈率为考核最重要指标,然后再凭估公司的基本面情况是否股价的性价比更高。
如何看待市场波动是价值投资者非常重要的课程。市场上的90%以上的波动其实是人们情绪的反应,这里面充斥着大量的非理性。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必须要正确面对这些行情波动,并且能够适当时候利用市场的情绪波动。正所谓“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什么是动态逻辑?
静态逻辑与动态逻辑
“某位哲人曾说过:宇宙是无限的,而人脑是有限的,企图以有限的人脑智慧去揭示无限的宇宙奥秘,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智的行为。”思维教练扫视了一眼台下全神贯注的学员们,停顿了一下,然后自问自答道:
“这真是一种不智吗?我不这么认为,人类认识到自己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所以才希望去探索更广阔的的宇宙奥秘,用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这种觉悟使人类走到了今天,成为万物之灵,成为地球的主宰。如果人类因为自己不完美,就沮丧放弃了追求完美,那么今天我们的命运可能和猴子差不多,还停滞在低等动物的层次。”
“前面我指出传统逻辑学所存在的种种缺陷,也许有学员因此而鄙视古人智慧的粗疏,不过在我看来每一位在智慧道路上探索的学者先贤,他们无论是向前跨出了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无论是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还是空耗一生毫无进展,这些先驱者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假如没有他们的苦思冥想,深度钻研,人类可能会富裕,但绝不会智慧。”
“形式逻辑学尽管存在着各种不足,但有一点它是伟大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就是它对一维逻辑做出了标准化的规定,制定了一套统一的推理逻辑法则体系,该体系使人们在思维交流方面有了公认的标准‘语言’,消除了思维交流和语言交流中的歧义误解。另外,它还把复杂的推理思维活动分解到了‘原子’层面,实现了不同思维活动的差异性统一,让人们能够清晰地洞察复杂性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模块严谨地拼接而成的。有了它,即使是愚笨的下智者也能清楚地理解天才的思路是怎么一回事,可以准确地予以复制,学习模仿。”
“只要比较一下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我们就不难看出,由于缺乏系统的逻辑学作支撑,东方的经验型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领悟玄奥的道理,你悟得出来就成龙,悟不出来还是一条虫。而西方的科学型知识是把道理由低到高的逻辑推理进阶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只要理解了最简单的模块和它们的组合规则,就可以由低级到高级一步步推导,达到看似遥不可及的巅峰。欧氏几何学就是形式逻辑的典范应用,直到今天教育界还把几何学作为培养逻辑思维的基本教材 。”
学员们听了都深有感触,不约而同地点头,传统东方教育的弊端大家都有切肤之痛,只是从来没有人像思维教练那样,从逻辑学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出这种弊端形成的原因。
“人们常说东方人是整体思考,灵活多变;西方人是直线思考,机械僵化。很多中国人也因此而沾沾自喜,认为东方思维方式比西方思维方式更优越。但奇怪的是真正的科学体系反而诞生成熟于西方,灵活多变的东方思维方式却败给了机械僵化的西方思维方式。”
“在科学的竞争道路上,为什么西方远远把东方甩在了后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东方只重视多维逻辑的实用,忽视了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一维逻辑规则。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则,大家在进行复杂的思维交流和语言交流时常常因为多维解读,歧义纷争不断,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思考上了。而西方则是下笨功夫,用最简单的模块,按照大家公认的规则一层层推导,逐步构建起庞大的学科体系大厦,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几何学为例,西方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就是基于一组公理和定义,运用基本的逻辑推理衍生出一系列的命题。后人只要知道了最基础的模块和推理规则,就可以轻松复制整个庞大几何学体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非理性的歧义误解,一切都可以基于公理化予以严谨的论证。”
“老师,什么是公理化论证?”
思维教练想了一下:“老子有句众人皆知的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害即利,利即害,利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一般人听了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具体把握它。如果我们用公理化的方式去论证,应当首先界定什么是有利与有害、整体与局部、有形与无形、环境与层次等外围规则,然后再探讨这句话的具体模式,如整体为害局部含利,整体为利局部含害;有形为利无形为害,有形为害无形为利等。然后在不同的环境或层次中,利害凸显不同,形成了利害转化的情形。当具体模式一出来,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了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巧妙转化利害,为我所用的办法。”
学员们听了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西方的公理化论证确实比东方的玄理化解读更简单清晰,让人一听就明白,一学就会用。
“老师,您把逻辑先界定为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推理逻辑与创新逻辑、静态逻辑与动态逻辑,也是在用公理化的方式讲逻辑思维,是吗?”有学员若有所悟地问道。
思维教练赞许地点了点头:“是的,过去人们在学习逻辑思维时,总感觉像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无法准确把握逻辑思维的具体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形式逻辑学在什么是逻辑、什么是思维这些根本问题上的模糊混乱造成的,现在通过我对逻辑的三元形态界定,大家就可以清晰把握逻辑思维的具体形式,也知道了在现实中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用不同的逻辑思维予以应对,才能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
“下面我来讲一下静态逻辑与动态逻辑的区别。所谓静态逻辑,就是指在一维逻辑思维活动中需要遵循的道理,亚里士多德就是以一维逻辑思维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后创立了形式逻辑学。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对一维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定,遵循三大律的思维就是正确的思维,合乎逻辑的;违背了三大律就是错误的思维,是不合乎逻辑的。”
“为什么我学了形式逻辑的三大律后,感觉思维变得机械僵化了呢?”有位胖胖的中年学员皱着眉头问道。
“这就涉及到动态逻辑了,大家都知道现实是复杂的,是多维的。所谓多维逻辑,就是指在多维思维活动需要遵循的道理。当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去把握复杂事物时,多维的对错道理与一维的对错道理是不同的。在一维角度看是有利的,在多维角度看就有可能是有害的;在一维角度看是非此即彼的,在多维角度看就可能是亦此亦彼的;一维角度看是假的,在多维角度看就可能是真的。”
“老师,您的意思是不是形式逻辑学的三大律不适用于多维逻辑思维活动呢?”
思维教练微微一笑,反问道:“你告诉我,文章写的对错与其中的文字对错有没有关系?”
提问的学员挠了挠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显然,说没关系的话,一片错字连篇的文章对不到哪去。说有关系的话,文章整体思想的对错与每个文字的对错关系不大。
“一维逻辑是基础,多维逻辑思维活动的正确性肯定要受制于一维逻辑。从本质讲,多维思维就是多个一维思维活动的综合体,是思考者瞬间在多个一维思路上灵活转换的结果,因此我们又把多维逻辑称为动态逻辑。但是,写文章的规则和写字的规则是不同的,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多维逻辑也不是一维逻辑的简单叠加,它另有一套规则体系。”思维教练最后特别强调道。
大自然赐予了人类一个善于思考的聪明头脑,同时也做了无形的制约,尽管平常我们感觉不到这种约束的存在,但每当人类想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时,头脑中的这种制约就会像透明的玻璃天花板一样阻隔思维的触角,让人类对客观世界更高层次的认知处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
大千世界是以多维状态展示在人类的眼前,但人类对它的理性认识却只能是一维的,即在同一时间人们只能在一个维度上思考。比如当人们看到一朵美丽的鲜花,对它的视觉感知是多维的,这包括花的形状、颜色、茎叶、花蕊等,但如果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人们只能一条一条分别描述,不可能同时将花的形状、颜色、茎叶、花蕊等要素呈现出来。这种一维的思考方式就是大自然对人类头脑的无形制约。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会明白以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在一维逻辑规则下的思维活动。形式逻辑学清晰地将事物界定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思考和交流,如果在一维逻辑规则下出现同时亦此亦彼、亦黑亦白、亦对亦错的情况,大脑就会很难理解,思维就会陷入混乱,人们也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按照形式逻辑学的规定,这种情况就属于矛盾的、不合乎逻辑的,是错误的。
人类头脑思维的局限性使它只能在一维逻辑规则下运行,而现实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又是多维的,这就产生两个重要的问题:
1)一维的主观思维能否认知多维的客观世界?
2)低维的主观逻辑能否解释高维的客观逻辑?
众所周知,人脑不能理解或很难理解的事情不等于现实中不存在的。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同时存在亦此亦彼、亦黑亦白、亦对亦错的情况出现,比如:
一个人既是善的也是恶的;
一件事情既是对的也是错的;
一个公式既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
一对矛盾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一种竞争既是利己的也是利他的;
……
对这类“超常规”的现象,一维逻辑是无法解释的,但在多维逻辑看来则很容易理解,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从属包含关系来剖析一维逻辑与多维逻辑之间区别:
一维逻辑规则:(A包含B,B包含C)成立,且(A不包含B,B不含C)不成立。
多维逻辑规则:(A包含B,B包含C)成立,且(A不包含B,B不含C)亦成立。
在多维逻辑规则下,对立矛盾的关系是可以并存的,这就像一个蛋塔型结构,你从上往下看是A包含B,B包含C,大圆套小圆,环环相嵌。如果你从侧面看则是A不包含B,B不含C,小塔坐大塔,层层叠叠。在二维空间无法理解的事情,在三维空间则一目了然。
假设人类的思维被限定在只能理解二维空间的现象,显然在三维空间出现的正确结论人类是无法理解的。不过人类是幸运的,尽管人脑的主观思维方式是一维的,但人们可以将多维的事物剖析分解,逐一认知,然后输入到头脑中重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至于这种虚拟仿真的拟真度有多少,这就要取决于个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了。一般情况下,思维能力越强,头脑可控的思维维度越多;思维能力越弱,头脑可控的思维维度越少。这就像杂技演员可以同时抛接七八个球轻松自如,而普通人抛接三个球却手忙脚乱,最后一个球也接不住。
纵观科学发展史,人类最早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分解—还原”的局部观基础上的,这并非是人们不知道整体观的好处,只是受人类的思维能力低下所限,当时一维一维分解事物的局部观是唯一能帮助人类深度认识复杂事物的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一维的主观思维是可以认知多维的客观世界。不过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一维分解多维基础之上,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事是一步一步做的。
2)低维的主观逻辑不能解释高维的客观逻辑。人们要想认识理解复杂事物就必须培养与之相应的复杂逻辑,一维逻辑永远解释不了三维逻辑世界中的规律。这就像毛毛虫感受不到天空的存在一样,只有当它由茧化蝶后,它才会感知当空飞舞的滋味。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头脑思维的维度呢?
简单讲,当一个人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时,他的思维维度是一维的,逻辑是一维的。如果他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时,他的思维维度是多维的,逻辑是多维的。当然,人是不可能同时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但经过长期实践训练人们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当这一时间足够短的时候,人们就获得了“近似”多维思考的本领。一般情况下,个人的经验阅历越丰富,思维层次越高,他在思维活动中“同时”可控的思维维度就越多,逻辑的维度就越高,这样的头脑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时自然就灵活机敏,智慧超群。相对而言,那些只会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就显得机械僵化,反应迟钝,喜欢钻牛角尖。从某种程来讲,一个人头脑聪明与否与他的思维维度的多少成正比。在现实中,成人比儿童的思维维度多,所以成人比儿童更聪明;领导者比员工的思维维度多,所以领导者比员工更机敏;专业学者比普通人的思维维度多,所以专家学者比普通人更睿智。
在这里我们把一维逻辑称为静态逻辑,一维逻辑思维活动称为静态逻辑思维;把多维逻辑称为动态逻辑,多维逻辑思维活动称为动态逻辑思维。
一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清晰的/确定的/机械的/直线型的;
多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模糊的/非确定的/灵活的/立体型的。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静态逻辑和动态逻辑在思维活动中的不同应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1 围魏救赵
1)直接逻辑维——救赵或不救赵
2)间接逻辑维——围魏救赵
动态逻辑思考——既救赵也不救赵。
案例2 打人对不对?
1) 日常逻辑维:不对
2) 比赛逻辑维:对
3) 法律逻辑维:正当防卫对,防卫过当不对。
动态逻辑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案例3 善恶的标准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1)论迹逻辑维——万恶淫为首
2)论心逻辑维——百善孝为先
动态逻辑思考——善恶评定需要双重标准。
案例4 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
有关时间的悖论,最著名的是“芝诺悖论”: 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
若海龟在阿喀琉斯前一段,则阿喀琉斯永远赶不上海龟,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慢跑者又向前了一段,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所以,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
1)微观逻辑维——阿喀琉斯与海龟之间的起点无限多。
2)宏观逻辑维——阿喀琉斯与海龟之间的距离有限长。
动态逻辑思考——阿喀琉斯能追上海龟。
案例5 上帝是否能造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由此那位智者导出“上帝不是万能的”。
1)神我逻辑维——上帝不是万能的(上帝造不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2)常人逻辑维——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相对人类而言拥有无限大能)
动态逻辑思考——上帝既是万能的也不是万能的。
【思维原理】
1、静态逻辑——静态思维所遵循的“道理”
2、动态逻辑——动态思维所遵循的“道理”
3、静态思维——同一时间在一个维度上的思维活动。
4、动态思维——同一时间在多个维度上的思维活动。
5、动态思维是思考者瞬间灵活转换于多个维度上的思维活动,它实际是多个一维思维活动的综合体,只是时间足够短近似于思考者在同时驾驭多个维度的思维活动。
【思维法则】
1、多维逻辑思维不是一维逻辑思维的简单叠加。
2、一维逻辑思维=静态逻辑思维
3、多维逻辑思维=动态逻辑思维
4、一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清晰的/确定的/机械的/直线型的;
5、多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模糊的/非确定的/灵活的/立体型的。
6、静态逻辑规则:在同一维度上,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7、动态逻辑规则:在多个维度上,事物亦此亦彼,亦黑亦白。
8、静态逻辑有着绝对的对错判断,动态逻辑思维没有绝对的对错判断,它必须结合具体的问题和背景环境才能做出绝对的对错判断,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西方人倾向于静态思维,即同一时间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着明确的是非解读。东方人倾向于动态思维,即同一时间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有着模糊的是非解读。
10、形式逻辑学的伟大功绩就就在于把静态逻辑公理化,使之成为科学公认的普适性的工具,让人们的思维交流和语言交流有了共同的标准化“语言”界面。
11、无论是静态逻辑还是动态逻辑,人们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实用案例和亲身体验,但只有当它们公理化后才能成为可复制性的思维方法工具。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是静态逻辑公理化的产物,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动态逻辑公理化的产物。但严格地讲,它们都是一种原始的初级产物,静态逻辑和动态逻辑的中高级 “公理化版本”还有待后人进一步研究。
12、静态逻辑是动态逻辑思维活动的基石,两者的关系是蛋塔型立体关系,虽然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但后者可以超越前者的束缚。动态逻辑像是写文章的规则,静态逻辑像是写字的规则,它们有着紧密关系但却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东西。
13、静态逻辑三大定律:
A、同一律——在一维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
B、矛盾律——在一维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
C、排中律——在一维思维过程中,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公式是:为“甲是乙”,或“甲不是乙”。
14、动态逻辑三大定律
A、多维变易律——在多维思维过程中,同一事物在不同思维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彼此对立且都是正确的。例如,危机是害,危机也是利。
B、深层简易律——在多维思维过程中,同一事物在不同思维维度上存在着多样性的正确观点,思维层次越深,维数越少。例如,不可替代的核心是唯一的。
C、环境不易律——在多维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思维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环境是判断观点正确与错误的终极标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受其生存界面制约,超越或脱离生存界限必错必死。例如,小池子里不可能养出大鱼。
15、黑格尔的辨证法三大定律
A、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B、量变质变规律——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特点是,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临界点时会发生质变,质变是旧的量变终点,也是新的量变起点。
C、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