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的研究显示,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与出生在富裕家庭同龄人相比,前者于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更为落后,在认知能力方面可能也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心理学家贝蒂·哈特 (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在他们的 1995 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儿童,到了 4 岁时听到的单词数量比富裕家庭的同龄人少了 3000 万字。而这种差距随后会体现在贫困儿童入学前较为逊色的语言能力上,而这种语言能力也能有效地预测出这些孩子在更远未来较差的学习成绩。
不过,单单就听到单词量并对儿童掌握语言技能产生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就掌握语言技能这一方面来看,比起词汇量,质量更为关键。而最好的学习词汇的方式应是你来我往的交流(back-and-forth communication),也叫话轮转换(converstional turns)或偶发性谈话(contingent talk)或二重奏 (duets)。
今年二月份,一篇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论文为这个论点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这篇文章中指出,这些你来我往的交流对于大脑布洛卡区(Broca’s area)的发育有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而布洛卡区正是我们大脑中于语言关系最密切的区域。除此之外,在预测布洛卡区的活动和儿童的语言技能上,儿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话轮转换数量比起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更能为预测提高更准确的依据。
这篇论文中引用到的这项研究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神经科学家约翰·加布里埃利(John Gabrieli)的研究室。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来自各种各样家庭背景的4-6岁儿童,而实验则一共有3部分:1)研究人员借助标准化测试来对每个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并得出综合评分。2)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会听到一段短故事(15秒),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会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对孩子的大脑进行扫描。3)研究人员会采用语言环境分析(Language Environment Analysis, LENA)系统对孩子和家长在自己家中的交流状况进行为期两天的分析处理,测量家长的言语、孩子的口语表达以及亲子间的话轮转换,而换轮转换的间隔小于或等于5秒。
约翰·加布里埃利的研究再次证实了1995年那项研究的结果,即从整体来看,生长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数会比那些成长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多。尽管这是一小样本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结果确实也能再次证实了来自最贫困家庭的儿童与来自最富有家庭的儿童,他们所听到单词量的差距可以达到3000万字。
但是,决定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密切因素不是他们听到的词汇量,而是他们进行话轮转换的次数,而这种换轮转换与fMRI观测下布洛卡区的活跃强度成正比。加布里埃利说过:“至今,人们已发现的是,大脑发育最大的驱动力并非来自说话的次数,而是交谈的次数。虽然就平均情况而言,收入预计教育程度高的家长与他们的孩子有着频繁的口头交流,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部分收入较低的家长也与他们的孩子进行了频繁的交谈,而部分富裕家长则缺乏于孩子的沟通。
通过计算,研究人员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假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会话交谈数量能在每60分钟能增加11次,那么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能提高1分。所以,我们究竟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明确交谈与布洛卡区间的关系呢?针对这个问题,加布里埃利团队计划在今后的研究中展开更深入的探索。他说:“我们已经了解了更大程度的布洛卡区激活与更好的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来袭。因此,这个区域更大程度的激活会是积极的。” 一种可能性是,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促进了布洛卡区神经元间的相互联接。
发展心理学家凯西·赫什-帕赛克(Kathryn Hirsh-Pasek)是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婴儿语言实验室的主任,她表示这项研究是对已有证据的一个“重要”补充。赫什-帕赛克说道:“我们已知的是,话轮转换或二重奏对儿童建立语言基础以及培养起其他的学习能力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话轮转换与大脑区域的变化建立起联系。”“对儿童来说,有两个重要的言语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需要掌握的:1)时间偶然性’2)语义偶然性。换句话说,就是儿童需要能理解人类对话的时间安排以及如何有意义地做出回应。赫利·帕赛克的大量研究结果都指向了一点:儿童通过观看电视来学习语言的效果微乎其微,但儿童却能借助Face Time这类视频聊天软件来进行语言的学习。
偶然性对话的情境在还没有能说话的婴儿中就已经存在了,婴儿对家长们发出的咕噜声也会给出类似的回应。来自谢菲尔德大学的米歇尔·麦吉尔顿(Michelle McGillion)和她的同事在2017年时就曾对141名11个月大的孩子展开了一项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指出,社会经济地位对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的影响,在他们生命的头一年就已经有所体现了。
这类的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们能给父母以及看护人提供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思路,尤其是对贫困家庭父母来说,增加自己与孩子的沟通能帮助孩子提高早期的语言能力。麦吉尔顿的研究就发现,若是看护人每天花15分钟的时间来于婴儿进行沟通交流,即使是那些来自低收入的家庭的孩子也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过可惜的是,这种低强度干预措施通常子在儿童2岁后就停止了。
在这个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把更多时间花费在电子设备,减少面对面交流机会的时代,鼓励家长与孩子展开更多对话格外重要。加布里埃利说过:“这种交谈不仅时语言上的交流,还是情感的传递,即对他人关注和关心的传递。” “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听电视里的谈话或是与Siri、Alexa这类电子设备进行问答,这样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的效果几乎为零。”
赫利-帕赛克同样也表示了自己对现代科技的担忧。2017年,她与同事就家长在教授孩子新词汇的期间被打进的电话给打断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发现,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所以当父母专注于电子设备时,要知道同一房间里还有着另一个需要被关注的人类。假如父母能与孩子发生眼睛交流,并时不时地与孩子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将会有更多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而正如前文提到的,语言是预测孩子为零在校表现,如数学、社交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最有效指标,而语言同时也是人们想要习得其他学习任何能力的前提条件。
作者:Claudia Wallis
多跟孩子说话,虽然他一开始可能听不懂也不回应,但是你不要着急,坚持!听得多了他自然就会说了。
另外做一个懒妈妈,笨妈妈。就比如孩子需要一个苹果,他不会说用手指,事实上你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但是你还是假装不明白问他,你是要苹果吗?是的话你说“要”,来,宝宝,说要,并且让他看着你的口型。他说要了以后你再说,要什么?苹果对不对?好,告诉妈妈,苹果,苹果。他只要稍微发一点音你就把苹果给她,夸她。以后每次都这样反复练习。时间久了他积累的多了就会说了。我的经验哦。我家宝宝不到三岁,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