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自然循环我安然。
我认为,孩子说话这件事,重在“持续输入,静待花开”。
只要不打击孩子,不用特别鼓励孩子,但父母为孩子创造条件很关键。
孩子开口有早有晚,说话有多有少,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跟人交流自信,有感情,有逻辑就足够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成年人总说,“我们用一年学会开口说话,用一生学会闭嘴”。
这是很多会说话但又“不会”说话的人的内心之痛。
因此对于孩子,并不需要一味追求她/他说话多,关键是“会”说话。
说话,即语言表达,跟文字表达一样,是为了沟通交流。既然是沟通交流,理解清楚对方的意思,能准确反馈并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就可以。
语言发展是有金字塔的,从底到顶依次是:社交语言—发音吐字—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社交语言:重点是保护好孩子的表达意图(包括手势、表情、说话),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轮流表达的习惯,锻炼了解对方说话意图、进行对话的能力。避免社交困难(终于懂了,会不会说话真的是从小家庭培养的结果)。
发音吐字:口腔肌肉锻炼是关键,1岁前戒奶瓶用吸管,辅食逐渐成人化,不能一直吃糊状物。模仿和复述的关键是兴趣,带孩子多见世面,多场合说话。
理解能力:听懂指令才是基础理解能力。从一岁一步指令-两岁两步相关指令-三岁两步非相关指令-四岁多步复杂指令,根据孩子的年龄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最初主要是兴趣,而后理解,最后才是自主阅读。五大支柱:建立联系-学会提问-阅读电影(阅后回忆)-估计推测(推理能力、想象力)-理解监测。小月龄孩子亲子共读绘本的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兴趣,把书当玩具,玩中学,哪怕只看一页。
表达能力:培养宝宝表达能力,0岁+描述性词汇对宝宝说话,1岁+,扩充形容词,2岁+,扩充条理性词,3岁+鼓励多轮交流,对话。
背诵不是表达能力的关键,关键是理解重组的再创造,比如复述,比如画画。
生活记录是个好习惯,以照片为媒介,与宝宝共同分享回忆一天(一岁半以前)、一周前的事情。
相信看了我上面的文字,你应该能理解如何给孩子营造语言学习和输出的环境了吧?说话是技能,是通过“习得”谁都能掌握的,关键是孩子的领路人,而不是孩子。
曾有研究跟踪过美国中产和贫民家庭父母跟孩子的生活,发现中产家庭的父母跟孩子的语言交流、对孩子的词汇输入要多得多,而且内容更丰富。
也给大家分享一段我宝宝五个月时候我给她读英文绘本之后的反思:前些天给宝宝读brown bear,没有书,其实是在对她演绎,我的语气表情她很开心;昨天开始读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有书,我反倒受了书的限制,对五个月的宝宝连续翻页,让她不耐烦了,戒戒戒。两种方式,一种自己背诵、然后演绎;另一种是把书拿给她,让她随便看,自己根据她的兴趣简单指认、跟她说话、声情并茂地小段阅读就好。
想说什么呢?教孩子说话很简单,但给孩子从小提供词汇丰富的语言环境,带领孩子从0-1打好基础一点点学会说话(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并不容易。
作为新一代父母,我们任重道远,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哈!
多陪伴互动,我儿子说话就比较晚,但是现在三岁就变成小唠叨了✧٩(ˊωˋ*)و✧,本身孩子语言有个发育期,尤其是语言爆发期的时候,一定引导好,好多时候,作为天天照顾小孩的爸爸妈妈都太懂孩子,孩子还没张嘴说话,就知道他想干什么,这个时候如果你直接达到他的目的,时间一长,他就不想说了,而且环境也很重要,孩子很多的时候学话是很快的,可以在合适的年龄送去上学。平时陪伴的时候,多一些互动和问话,亲子游戏和阅读都是不错的,孩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很愿意和你分享的,最重要的是不要着急,这需要一个遵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