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发音不清?
一是有的孩子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发音不清的,那么孩子发音也会出现不清晰的情况。
二是有的家庭语言环境比较混乱,而孩子又正常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就会造成孩子的语音和表达出现问题。比如说,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是农村的呀,或者外地的,方言比较重,就会影响到孩子。
三是有的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养成错误的发音习惯没有被及时纠正。
四是一部分孩子听力发生问题,对一些音的分辨能力差,由此造成构音不清。
五是有的孩子因为构音器官,比如唇舌的运动出现问题或者舌系带过短引起的某些语音构音不清。
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发音不清的时候,应当引起重视。带孩子到专业的言语门诊,接受专业的言语治疗师的检查和评估,给出具体的康复指导意见和训练方法。
关于疾病说不清楚,多走几家擅长儿童方面疾病排查的医院看看,说话口齿不清有器质性,或者病理性的,脑部,口鼻的都看看。什么儿研所,儿童医院什么都检查检查,专门看专家的,排除病理性的就踏实些,剩下的就是多纠正锻炼了。
希望健康~
孩子说话晚、不爱说话、说不清楚,是“贵人语迟”还是智力问题?
现在并没有任何研究数据证明,说话晚的孩子比说话早的孩子智商更高,因此“贵人语迟”是不存在的。当然每个宝宝的语言的发育也存在一定差异,有数据研究证明,大部分说话晚的宝宝在3-4岁的时候都可以达到正常水平,词汇量增长也是正常的。
婴幼儿的语言是靠模仿大人慢慢学来的,对于一出生的宝宝来说如果家人经常进行对话交流,就能很好的刺激、锻炼宝宝的语言神经系统,利于宝宝的身体和大脑发育,并且关键时刻还能稳定宝宝的哭闹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小婴儿一听到妈妈的声音就能突然停止哭声的原因。
其次,后天的语言环境很重要,比如,平时大人和宝宝的语言交流较少;周围环境中的语音氛围太复杂;宝宝的养育人中有使用不同的方言;宝宝缺乏语言表达的意愿和兴趣等都会导致宝宝说话晚。想要宝宝说话早又说的好,肯定是越早干预越好,家长要做好以下三点:
1.利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跟宝宝多说话。现在的大人因为上班忙,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帮忙带孩子,有的老人可能会忽略和孩子互动交流,那么这时家长每天要抽一点时间来和孩子多交流,或者做互动游戏,最好应用到生活场景中。睡前可以给宝宝读绘本,尽量生动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互动交流更好!
2.多开放式提问,积极回应 举个例子,“宝宝,你是想吃梨子还是香蕉呢”?当孩子回复香蕉,这时家长要积极回应孩子,同时递给香蕉,比如,“你的声音太好听了”,“宝宝你的发音太清晰了”,如果宝宝这时只是用手指了指香蕉,妈妈可以温柔的对孩子说 “宝贝,你可以说出来,说出来妈妈会更清楚哦”。不管宝宝的回复是怎样的,家长一定要侧面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也会让孩子觉的表达是多么的有意思。
3.不要寄希望于电子产品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下儿童不应该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4岁儿童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超过1小时。宝宝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学习,电子产品只是单向输入,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任何互动性,并且在玩电子产品的时候,也减少了孩子言语表达及其他交流的时间,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是没有帮助的。
邻居家有个2岁的小男孩,人见人爱。奇怪的是,他一直不说话,不论是高兴还是生气,都只会啊啊啊啊地叫,连一个完整的词语都说不出来。
可是,孩子奶奶却说不急、不急,贵人语迟嘛!其实,孩子之间有个体差异,说话有早晚,本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像邻居家孩子这月龄,本应可以简单与人语言交流了。
后来,这个宝妈接受了我的建议,带宝宝到儿科医院一测试,果然得出结论跟“贵人语迟”毫无关联,诊断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语言发育迟缓”。
那什么是语言发育迟缓呢?
它是指由于语言功能发育障碍(而不是智能发育不良、听力缺损或脑器质性病变、构音器官疾病等),所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
说到这里,家长在家里怎么辨别孩子是否是语言发展迟缓呢?
一般情况下,1岁半能说10个左右的单字,18-22个月的时候会使用两个字以上的词组,2-2岁半左右能说简单的短句。
即便语言发育比别人慢一点,但如果到了2岁半,还不会使用两个字以上的词,更别提完整的句子,那就该提高警惕了。
为什么孩子会语言发育迟缓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不良的语言发展环境引起。一方面,养育者少言寡语,很少与孩子用语言进行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养育者包办代替了孩子要说的话,孩子只用手一指,就立即给予满足,孩子失去模仿学习、练习语言的机会。
孩子1-3岁,如果不及时消除孩子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就会慢慢形成较严重的语言障碍,产生阅读困难,影响学习成绩。
那么,在家庭环境中,如何在孩子口语学习关键期,适时加强孩子语言训练呢?
一是多和孩子说话。孩子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模仿。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要多和孩子说话,训练孩子模仿大人的语言发音;鼓励孩子敢说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孩子是凭感觉学语言的,父母的神情、动作、声音都能使他领会其中的意义,这种交流越多,孩子语言能力就越强。
二是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说话,比如开始要孩子喊“妈妈”,孩子喊“妈妈”了,就热情地拥抱或亲吻孩子。
这样,就会使孩子体验到喊“妈妈”得到的疼爱,调动起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孩子要东西时,让他说出要什么,再给他。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随时激发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了。
三是让孩子多接触人和自然。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自然会有语言的交流机会,多与大一点的孩子玩,也有利于学习语言。
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会使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眼界开阔了,自然就有说话的要求了。如果再配合语言训练,语言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