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身边的朋友,尽管很多在人前都很风光,但实际上也都有自己的烦恼。听力障碍只是正巧是一个容易被发现的烦恼而已。所以在这一点上,也希望题主不需要妄自菲薄,因为有听力障碍而不自信甚至自卑,是阻碍交际的重要因素。
有一些障碍,和人品、性格,完全没关系,所以如果有人因此鄙视你、取笑你,那本来就是这个人自身素质低下,不值得和他交朋友。
听力障碍当然会影响到面对面的交流,这一点其实对于题主本人来说是很尴尬的。因为无论题主有多好的交际技巧,听不清/听不见,就会影响到交流,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能和谁交流都立刻教会他手语。因此在我看来,其实并不需要强求多像一般人那样面对面时侃侃而谈。既然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了,在互联网上和人交流就可以了,互联网的特点使其成为一个“负担”更小的交流方式,也能同时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
现在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类型的听力障碍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也许不久的将来题主就可以彻底恢复听力,祝题主越来越好。
恰好看到一位和您相同的粉丝留言:
“您好阳光语言矫正师 刚刚在今日头条无意看到你发表一篇长期不说话,语言功能退化。 我是一名聋哑人,佩戴助听器有几年了,也做过语言训练,目前说话还可以,只有几个音还发不准,但不影响沟通,我有个疑惑,感觉自己说话沟通能力差,表达能力弱, 有时候说话,说着说着就卡壳,同样的事情,别人几个词就讲清楚了,我却需要想半天,说快了自己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了,这个时候很尴尬。这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匆忙,我简单回复如下:
“日常生活中,我自己也经常出现像您这种情况,遇到想表达的事情,却说不出口,词不达意,或引用错误,这些都说明,我的认知和文化水平还不够,还有些情况和心理素质有关,有的人善于用文字表达,但是书面语言和口语表达相差很大,书面语言是有准备 有预谋的,口语是即兴或随机的,对个人的语言能力要求极高,有的人思维和口语同步,那么表达就很好,这也是口才训练的一个方面,另外你说的发音错误,变成另一个词语的发音,这是一种语音代偿或替换,是语言习惯问题,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在口语表达中,经常出错不是大问题,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追求的只是让大部分发音正确,从而保证达到交流顺畅,让对方听懂即可。”
现在想想,我的回答可能有些草率,不够严谨,其实,这位聋人朋友的疑问,可能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言语理解能力的培养,二是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第一步是理解语言,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失去听觉的时间越早,对语言发育影响越大,不仅失去了语言发音的辩听,更失去了语言符号理解的认知,即使后期佩戴助听器补偿听力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已经滞后。这种滞后其实是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与语言功能(表述、情感、逻辑)发展不同步的表现。
两者不同步,会怎样呢?好比一部收录机,播放功能完备,但是只有1个频道,只会播放一些简单的儿歌,显然内容还不够丰富,需要接收,储存更多的内容才够。
刚恢复听力的聋人就是这样,学发音,学语法,记忆词汇,这些都是纯粹的“声音排列组合”,距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需要更多的语言知识积累和练习。
如何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呢?粉丝继续追问:
“我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 就比如每次看一部电影,一个小视频,或者一遍短文,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我没办法去讲述给别人听,脑袋没一点思路,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讲述”
我这样回答:
我也有同感,比如看完《哈喽,树先生》,感觉没看懂,但是看了豆瓣评论感觉他们说的又都是错的。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可能分两种情况,一、简单直白的说明剧透一下下,二、分享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思维带入解读。第一种很容易做到。第二种就不容易了,毕竟需要自己对电影进行详细的分析,再加以深度的思考,然后形成逻辑清晰的总结,最后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需要文学方面的造诣,表达方式很容易,但表达内容需要文化支撑。有时候为了学习怎么把语言障碍说清楚,我不但要去学习教授的讲义,还要看各种主持演讲······
其实上面的回答,有感于这句话——“相声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看过主持人大赛,奇葩说的朋友一定会感慨,同样的话,为什么别人说出来恰到好处,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别人表达的如此 合理,同样的争论,为什么他能一语切中要害······。
提高交际能力,不仅需要能开口说话,更要会说话,说自己擅长的话,说别人接受的话,一方面需要文化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更多人情世故的磨炼。
最后,重申一句,提高交际能力不仅是聋人的需求,也是所有人的诉求,在交往中博得别人的认同与好感是每个人的初衷和本意,虽然每个人语言能力的起点不同,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追求更高口才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