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关于能不能放出来声音,这个问题好解决,但是问题是大部分人都不敢解决,为什么?因为害羞,怕错,怕不好听。所以实际上就是心理因素。
我做了编曲混音10年了,给过无数歌手录音,起码占了一半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这一波歌手里,又有大部分是声音放不出来。说实在,跟什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真没什么关系。人的声音其实天生就是能放出来的。只是说出于心理因素,以及压住了这样的声音。
想想,当你还是小宝宝的时候,难道没有叫过?基本上小孩子的叫声可以说是响彻天际的。即使长大了,变声了,这个能力都是天生的。不可能消失,只是说,声音的音调变了,但是响度,真要喊,一样可以喊出来。
估计这个问题,肯定有各路声学大神出来各种理论侃侃而谈,倒不是说他们的理论不对,但是那都只适合要专业学习的,慢慢话长时间解决的。如果人都到了录音室马上要录音了,你才慢悠悠去讲什么练声,什么气息,都是要花上几个月几年练才有结果的,那估计人家棚或者客户就不干了。费时费力,估计题主更希望得到的答案是能短时间内解决的。那我推荐按照下面两个方法试试。稍稍会有点伤喉咙,毕竟你长期放不出声音的话,声带肌肉自然力量不足,不过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声音对的状态。后面你在慢慢锻炼就好。
怎么解决?我每次都让这样的歌手幻想自己要被杀了,你要喊救命怎么喊的,喊俩嗓子,然后记住喊的时候,喉咙,腔体,肌肉的运动方式。然后用于唱歌就可以。
如果还不行,就试着正常讲话,按照跟闺蜜兄弟聊的最high的那种感觉,放声聊天的方式去读歌词,记住读的感觉,然后直接用这个感觉唱歌,基本上就可以让声音放出来了。
对于人来说,其实唱歌和讲话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说唱歌的话音调变化更多,更有节奏。而讲话一般只要你不是故意收着,声音都是放开的。而流行唱法里面最关键一点是,用讲话的感觉唱歌。这是有名的SSL唱法里面用过的描述。
反正解决自己心理的问题,放胆了先。不然,永远声音都是含在喉咙里。记住,我这里不是教你怎样唱好,仅仅是怎样把声音放出来。要唱好,还得经过专业的气息训练,音准训练,技巧训练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声乐初学者,老师说我的声音很散不集中,要在嘴皮子上唱,而且声音都在喉咙里,没用到声带,该怎么做呢?
唱歌声音散、不集中,其实就是歌唱方法不对
声音散要多练习哼鸣,声音不集中是你的头腔还没打开,声音的位置太低,声音要在眉心的地方冲出去,自己感觉就像是投篮一样很有目的性的甩出去,声音是在鼻子以上的位置,不是靠喉咙喊出来的
声音散,不集中,声音肯定就不明亮,发出的声音不圆润,自然也就不悦耳动听。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声的位置不正确。如果只用口腔发声,声音就没法集中在一点,自然没有穿透力。
具体方法
一、气息
说到气息,很多人又觉得很玄,其实就是你睡觉时的状态。或者你对着镜子,大幅度吸气和呼气时肩膀完全不动,这就基本对了,首先把这个习惯养成(不止唱歌,平时生活都要用这种呼吸),再用一些技巧练习加强。
二、发声
在你习惯了用上面气息状态后,我推荐一个最简单的发声练习:用处是把自己的自然音色拉出来,气息要求是一样的,用叹气的感觉自然的去发母音“MA”,可以用手把笑肌抬起来,带着笑的感觉去发声,切记,发声时不要挂上嗓子,把气息叹到胸腔上发出声音,练习途中感觉不舒服的就停止。但是每天都要坚持抽出时间去感受一下这种发声的感觉。练习过程中,口腔的状态尽量保持跟说话一样自然的状态,不过比说话要夸张点:口腔适度张开,软腭适当上抬,喉结处于较低位置,舌头放松平放不后缩,说白了就是打哈欠的感觉。
三、咬字
其实所有的歌曲的咬字基本上都离不开“开,起,拙,合”这四个咬字的方法,除了极个别的字要需要用到组合的方法,大致上所有的歌曲都通用,唱歌时的某些高音可以靠着这四个咬字的方法去帮助自己唱上高音。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很实用的好方法:
首先,把肺里的气全部呼出去,要呼的干净
然后,并住呼吸,把手按在小腹,也就是常说的单田
用力使单田鼓起,手要反作用在单田上,要用力
在鼓起的时候要渐渐用力,不要一下鼓起来
从开始用力到用力到极限,大约用五秒钟时间
然后到最强的时候,持续五秒钟
最后,渐渐放松,也不要一下放松,大约五秒时间
整个过程,注意不要呼吸。
这是一个循环,每天这样练功,两个小时,半年的时间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改变错误的发力方向。
第二,找到胸支点。
第三 ,口腔的空间与鼻腔空间的打开。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错误的发力方向。卡嗓子时,喉咙往上提实际上是因为气息没有在保持对抗的情况下吹动声带,发力都集中在了喉部,影响到了声带的自然状态。 所以气息在唱歌中是保持往下走的,这可以通过发力去带动。有个动作可以让感受一下往下发力,首先找一个书桌或者是高度和书桌相似的物体,然后再搬一把椅子坐在前面,两边手肘保持90度的状态发力去往上抬动桌子,身体往下用力的同时吐气,记住往下用的力和吐出来的气要平衡。而这个身体往下用的力,就是我们在唱歌中所需要的发力方式,也就是气息的正确方向,平时可以通过这个练习去训练正确的发力习惯。
第二,胸支点。几乎整个科学发声的核心,所有的气息支撑和共鸣,喉位稳定,高音等等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没有稳定胸支点的声音会没有力度,喉位无法稳定。
初学者可以通过张嘴咳嗽,或者在放慢伸懒腰的同时发一个“ai”字,去找到距离锁骨中间往下大概一掌宽的“胸支点”。正确找到胸支点时会感受到那里有一股压在那里的力量,并且保持胸支点稳定的时候,这股力量会一直在。
第三,空间的打开。这是最容易提高声音质量,让音色变好听的部分,在唱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打哈欠的时候,口腔和鼻腔空间都是处于打开的状态,而难点在于唱歌中如何时时刻刻保持打开。所以空间的打开平时也需要不断的去训练,以下是我自己练习时觉得比较重要的几个点。
1 微笑着 (笑肌提起会带动 软腭提起)
2 偷偷打哈欠的状态(打开内口腔)
3 唱歌中时刻保持(状态找到了,空间打开了就不要改变)
刚开始练习时容易口腔紧张,所以千万不要急,慢慢去感受打开,坚持每天练习一定会做到的。
以上这三点是我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以及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