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发声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6-15 12:14   点击:8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科学 发声

练声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和材料,对具体一定先天条件的人,开发发声器官潜在能力以适应特定技术要求的声音训练过程。

科学的练声过程是理论与实践、方法与效果高度统一的过程。

二、科学发声方法训练

1、呼吸训练:吸气时,小腹向丹田收缩,大腹,胸,腰部向外扩展。

2、用鼻吸气,做到快,静,深。呼气时小腹始终要收住。

3、肺部储气慢慢放出,用嘴呼气,做到匀,缓,稳。

4、声带训练: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有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

5、共鸣训练: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同时发出“啊”音。

三、科学发声的步骤

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民族唱法特别讲究声音的民族性,声音较真实丶明亮丶靠前,讲究声情并茂,要求气息深,多用局部共鸣。高音多用真声,声带及喉部肌肉紧张度较大。民族唱法在演唱中把共鸣腔体调节的相对短小一些,喉咙打开适度,放松下巴,便于汉语语音的发音吐字,使声音显得亲切丶自然丶明亮丶清晰。

四、科学发声方法有哪些

声音当然是从声带发出来的,也只能从声带发出,但是想要声音浑厚、美妙,那就必须得用方法了,主要是以丹田发力,平时要练习气息和肺活量。这样都有帮助,气息就是吸气吐气要长且稳,肺活量要多运动、例如游泳,跑步。这些都对唱歌能够有足够的底气是有帮助的,至于怎样运用丹田,那就必须要找老师来学习,每天练习,坚持,才会有效果的。

五、科学发声方法包括哪些

想学更多唱歌技巧可以来→零基础唱歌公开课,精品声乐资料,热门歌曲教学资料。

先告诉大家三种丹田发声的练习方法:

主要就是放松发声相关的肌肉,这个练习的目的放松发声肌,让你获得良好松弛的发声状态。

1)打呵欠/叹气放松喉肌法:打呵欠动作可以使喉部肌肉松弛,喉结下降,声带处于发声的最佳状态。叹气是深呼吸的一种形式,可以矫正单纯用上胸部呼吸的不良习惯和呼吸肌紧张。具体方法是:首先在思想意念上做打呵欠、叹气准备,然后自然地打出呵欠,发出声音。每次练习时要体会口腔、咽腔和喉腔打开及喉部下降的感觉,以后熟练了,就能够掌握发声时保持喉部发声最佳状态的方法。

2)呵气式起声练习法:呵气式起声一般只在用通俗唱法唱歌及一些特殊需要的场合时应用,不是平时常用的起声方法,但由于呵气式起声正好和硬起声相反,所以可以用来纠正硬起声。练习呵气式起声的目的,就是要体会发声时两侧声带慢慢合拢的感觉,给练习软起声打基础。方法是:先练习发“哈”、“喝”、“黑”、“荡”、“呼”等音,体会发声之前先漏出少量空气的吹气感觉,如果对着话筒练,从扩音喇叭中听呵气声则更明显。练过上述音后,还可以练发其他音时的呵气式起声。

3)软起声练习法:由于呵气式起声练习,发出的是类似耳语声,所以需要进一步练习实用的科学起声方法——软起声。具体方法是:先呵气,不发出声音。接着,继续发“啊”音,逐渐转变成“哈”音。此时,要求每发出一个单音,都能体会到气流通过声门时,声带闭合而振动发出声音的感觉。练到声带既不过于紧张,呼气也不过多,这时就达到“声气平衡”的目的了。

想学更多唱歌技巧可以来→

零基础唱歌公开课,精品声乐资料,热门歌曲教学资料。

再为大家介绍八种科学的练声方法:

一、“哼鸣”的基本练习

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像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二、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三、连音练习

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四、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五、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像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六、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七、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八、结合字声练习(代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对你练声能够起到有效的帮助。

想学更多唱歌技巧可以来→

零基础唱歌公开课,精品声乐资料,热门歌曲教学资料。

六、科学发声视频

颈窝发声法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对于提高歌唱技巧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唱c调特别适合这种发声方法

颈窝发声法就是利用颈窝发声,颈窝是锁骨中间的坑。

方法就是可以吸气的时候把喉头放在低位,发声前向下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

这个时候颈窝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发出声音的地方。

七、科学发声训练教程视频

1、教鹩哥说话经验技巧:时间:调教鹩哥要选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具体来说就是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因为那个时段的鸟儿最兴奋;再者这时鸟尚未饱食,教学效果好。

2、环境:要安静,不能有嘈杂声和谈话声,否则容易分散鸟的注意力,也会学到不应该学的声音。因此最好选择在安静的室内进行教学。

3、内容:开始时要选择简单的短句,如“你好”、“欢迎——欢迎”等,呼叫时发音口齿要清晰,不能含糊,且发音要缓慢些,不能太急。每日要反复对鸟教同一语句,不应该有变换,如用录音机播放效果会更好些,也比较省力。一般一句话教一周左右即能学说,能学说后再巩固几天,再教第二句。

4、鹩哥学说人语不用捻舌。捻舌与否对鹩哥学说语并没有科学依据和显著作用,因为捻舌与否的鹩哥的几率是一样的。因为多数鸟的发音器官是位于气管下端、支气管分支处的“鸣管”,靠附着肌肉的收缩而发音的,而人的声带是在气管上端。

5、调教鹩哥学唱和说话应从幼鸟开始。其生性胆怯怕惊,不宜外出遛鸟,可在家中笼养喜鹊等鸣禽,或播放鸣禽鸣唱录音及其它欲教会其鸣唱的声响录音。经过训练,鹩哥不但对人的畏惧心理可以得到改善,还能学会许多种鸟和动物的叫声。

6、鹩哥接受能力颇强,千万别在它面前说一些无聊或骂人的话,免得被其学会有辱养鸟之文明初衷。从换羽开始后是学话的黄金阶段(也就是最好从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训练)。大概1星期就可学会一句话。进入冬季结束。当年幼鸟的学话能力基本定性。

八、科学发声的原理

振动发声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例如空气或固体、液体,来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间的声音。

九、科学发声教程

1、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每个人都有特定的音域,如:男低音音域为81~325Hz,女低音为145~690Hz,男中音96~426Hz,女中音217~1024Hz,男高音122~580Hz,女高音256~1046Hz。不同风格的歌手,演绎的歌曲音色迥异。因此在选择演唱歌曲时切不能盲目跟风“流行”,一味模仿部分歌手去飙高音,因为这些歌手经过反复训练已经能够很好地运用真假声,即便如此,这对他们的声带也是一种考验。朋友们在聚会时虽可以尝试这类歌曲,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然很容易造成声带损伤。

  2、唱歌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各位朋友每次唱歌适时而止,不宜时间过长(一般不超过2小时)。如出现喉咽处干涩不适、甚至疼痛时,不妨安心用你的热情去做一位好听众吧!

  3、唱歌时不要吃的过饱:民间有句俗话“饱吹饿唱”,意思是吃饱饭可以把喇叭吹好,饿着肚子才能把歌唱好,此言不无道理。目前,很多“KTV”都提供自助餐,但过多的饮食会使腹部饱胀(含碳酸的饮料会引起同样的结果),胸腹腔之间的膈肌会因过多的食物而上抬,影响呼吸换气,导致唱歌时的气息不畅,音色大打折扣。因此想在朋友面前露一手的,在唱歌前千万不要贪食美味呀。

  4、唱歌时不要喝过冷或过热的饮料:唱歌时喝些饮料可以滋润咽喉,避免声带粘膜因干涩而失音,但饮用过冷或过热的饮料会引起咽喉粘膜和喉部肌肉的强烈刺激,严重者会引起短暂的“失音”,因此建议选择温凉的茶饮料更佳。

  5、平时减少烟酒的刺激:长期的吸烟和酗酒会使声带粘膜充血、肿胀,并出现上文提到的声带疾病的慢性期改变,这样不可能有好的音色。唱歌时吸烟会使咽喉干燥,喉部肌肉疲劳不易恢复;唱歌时喝酒,酒精会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控制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必然影响发音,而且饮酒会使声带水肿,咽喉粘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直接影响发音。当然,节日喜庆期间烟酒虽不可避免,但劝朋友们多多节制。

  6、平时加强锻炼:一些朋友会在激情演唱一曲后出现手麻、头昏的情况,虽不严重,常常休息一会儿就好了,其实这就提示他唱歌唱得缺氧了。唱歌除了需要技巧外,还需体能的支持。因此唱歌发烧友们要在关键时刻尽情演绎,真的离不开平时经常的锻炼。

  7、女性生理期避免长时间用嗓:女性月经前2~3天到月经期间因雌激素增加,声带粘膜会充血、水肿而导致嗓音粗糙不稳,发音容易疲劳,因此在此期间最好减少和避免过度用嗓。

  最后,祝愿所有的朋友们都拥有更具磁性、魅力的嗓音和歌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