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现在和人正常交流都做不到怎么办?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1-09-09 08:23   点击:138  编辑:admin   手机版

像你这种情况是不自信的的表现,属于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容易导致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的评价,消除自卑心理,同时也要坦然面对挫折,加强心理平衡。想要摆脱这种情况:一、先从自我认知开始,加强自信、像我们普通人都是很平平常常的,你自己肯定有你的优点,别人肯定也有他们的缺点,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并不低于别人一等。二、通过多阅读书籍多学知识、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来提高自己对人和世间万物的认知。三、多和身边的亲朋好友交谈锻炼口才,敞开心扉、别怕他们会笑话你,其实他们根本就不会笑话你。慢慢的你就能和别人正常交流了

人与人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障碍?

1

最近表弟很郁闷,郁闷的像要滴水的云彩。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表弟在一家广告公司任策划,很多创意得到老板的肯定,表弟很飘飘然。他有个助手叫王彤,平时两人无话不然,有时候表弟总是给助手讲自己的创意,王彤也乐得倾听。

前几日,有个关于企业文化的策划,表弟接过活后把灵感不自觉得给王彤说了。

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老板找他谈话:小刘(表弟)啊,我发现王彤最近进步很快,他昨晚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的策划案给我发了电子件,我发现他是个人才啊,我看要是合适的话就用他这个方案吧。

表弟拿过方案一看怒了:老板,这是我的灵感,这不是剽窃吗?这是我的创意,我不能放弃这个权利,表弟平时很强势。

一番激烈争论后,老板虽然弄清了策划案的来历,却对表弟有了成见。这两天表弟明显的感觉到老板对他爱答不理。

表弟想不开,他对我说:明明是我的理,现在反而里外不是人了。

我对他说:老弟,你赢了理,可堵了自己的路。老板已经给你贴了标签。

2

表弟很蒙圈,这怎么被贴上标签了。

贴标签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模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有一种方式叫“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大脑用模式识别找出事物的关联性,并赋予其意义,并用最快的速度将人和事归类,比如小鲜肉、IT男,潘金莲等。

大脑给人贴上一个标签,就相当于把握了一个人最核心的特质,这个特质有可能是一个人的特长,也有可能是他的不足,或者是他本人的兴趣爱好相貌阅历。

强势的表弟不幸被贴了负面的标签——这是个不容易相处的人。

3

这个负面标签让老板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心理焦虑。

费洛伊德认为有三种类型的心理焦虑:实因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其中实因性焦虑是由外部真实的威胁形成的,比如你上学经常会遇到小流氓问你要钱,家庭成员家暴。

表弟的老板正是由于表弟的不容易相处而产生实因性焦虑。

而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这些调整被称为心理防御。

这种心理防御随处可见,据人民网2016年11月21日援引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地时间20日,正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议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短暂交流并握手致意,之后各自入座参加一个圆桌会谈,然而两人在入座之前,媒体却捕捉到了显得有些勉强的握手镜头。

奥巴马和普京正是通过这个 “尬握”进行了心理防御。他们虽然潜意识里否定,可是还是“理智化”握手,主动控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使其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这种情况更进一步就是“见面不说话”,很多农村老大妈,骂完架以后见面不说话,就是这种理智化的处理——他们使用理智思维避免感情的表达,以此来缓解或避免焦虑。

老板、助手对表弟强势性格的防御何尝不是如此的理智化。

4

就是不想和你多说话,看你怎么办?

1.运用贴标签效应,改变自己的形象。

被人贴标签和贴标签效应是两个角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缓解兵力不足的需求,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这个现象,后来被心理学家称为“贴标签效应”。

标签使人产生心理防御就是因为这个标签有攻击性。既然如此,这个标签何不自己贴。

有段时间,上级认为我工作不细致,在文字材料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字,原因是有一次我在打印材料上把“座谈会”打成“坐谈会”。经过几次后,上级给我的标签就是“不认真不细致”。

为了改变这个印象,我也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认真细致的人。

于是,每次材料我都会校对两遍,打出纸质材料,再进行认真细致的看两遍,有几次着急粗心的毛病有些反复,但经过修正,现在我真正成为了自己想做的人——认真细致,严谨有度。

贴标签效应先改变了我自己,然后又改变的上级给我贴的标签。形象改变了,上下级关系自然融洽,自然而然的放下彼此的心理防御。

2.用彼此的共同点解开“尬”结,消除对方社交焦虑,打破心理防御网。

我们的认知中往往有很多偏见。在20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 Ross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找到大学里的学生,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30分钟,然后通过他们的体验来测试共识问题。

实验结果是: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

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

从两组实验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估计他人行为及其原因的时候总是显示出很多可以预见的偏见,这种偏见导致了当事人的行为偏差。

这些偏差我们称为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让个体之间产生误会和不理解。

我们可以用“虚假同感偏差”原理解开“尬”结。我告诉表弟:你老板潜意识里认为你和他的频率不一致,要想打破僵局,只有了解老板的兴趣,然后研究透彻,利用机会和老板交流,通过共同的话题消除误会,让你们的思维处在一个频率上,这样才能以改变他对你的认知偏差。

表弟还算听话,知道老板喜欢收藏,恶补一段文玩知识后,和老板现在很谈的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