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也主要是为了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等内隐的心理与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由此可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还是比较广泛的,涉及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都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下面从个体、人际、群体和社会四个层面分别举一些例子。
个体层面:社会学习论(通过学习机制解释个体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对其社会认知的影响)、归因理论(个体根据有关信息或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态度的三成分说(也叫态度的ABC模型,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来解释态度)、认知失调论(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匹配导致态度的转变)等涉及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的理论。
人际层面:社会角色理论(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来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解释竞争与合作)等涉及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群体层面:与人际层面的理论有共通的部分,区别仅在于人际层面的对象是个体之间,而群体层面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符号互动论(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和解散与人际需要的规律)、从众(群体压力的社会影响)、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解释)、旁观者效应、挫折-攻击假说(解释攻击的社会情境因素)等涉及群体氛围、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理论。
社会层面: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解释爱情的组成成分)、弱点-应激-适应模型(解释离异)、偏见与刻板印象(对性别、民族等相关问题的解释)等涉及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