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们单位聚餐,在饭店里包了三桌,大家喝得特别开心,由于我们的经理非常能喝,终于把他所在的那桌人都陪得喝不下去了,于是经理又来到另一桌坐下,这时一个比经理年龄稍大的女同事走过来说:都别喝了,散了吧!散了吧!结果所有喝酒的人都被她逼走了,剩下经理也离开了。
表面上看那个女同事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好,可在大家都开心的时候来搅局,而且还是经理刚坐下来,实在是她看不出来火候,令人扫兴!
去年,由于朋友夫妻两人所在企业效益连年下滑,裁员也逐年增加。
请我帮忙找工作,我答应带他妻子去到说好的公司应聘。
起初,与公司老总聊得很愉快,答应朋友妻子下周一上班。
但老板娘的到来,朋友妻子的一句话我直接就蒙了,她很亲热的说:“哎呀!你咋脸色怎么差,我们女人呀要学会打扮自己,看看我的皮肤,看看我用的化妆品,要不你试试……”
我一个劲的给她眨眼暗示,可她理都不理,继续着自己的话题,老板娘的脸都绿了,气氛都尴尬到了零点。
我急忙打断她,带她离开。
“你为什么这样和老板娘说话?”
她还振振有词说:“我说的是实话啊!她本来就很糟啊,我这也是为了她好。”
我们不必考虑事情的结局了。
哎!情商是硬伤。
为什么感觉不管苏东坡身处何位,总有这么好的人际关系呢?
这个话题,我认为不能凭感觉论事,感觉乃感性认识,非理性认识也,理性认识才是事物的本质。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缺点和错误,既能看到他的优点,也要看到他的缺点,这样才符合客观规律。
依题主所言,苏东坡是个完美的人了。诛不知苏东坡,在政治上是坎坷的。他的坎坷,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苏东坡,原本天下第一聪明的人,“诗词歌赋般般会,书画音乐件件精”。因而一举成名,在王安石的门下为官,王安石,也很看重他的才华。王安石乃当朝太师,在他门下为官,是众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倘若苏东坡会把握的话,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运势。
但苏东坡不会把握珍惜,有一天,他来到王安石的书房,掀开砚匣,看到了王安石,没有写完《咏菊》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这时苏东坡暗自饥笑道,王安石也不过如此。他认为黄花开自苦寒,宁枯枝尖也不会落辨,忍不住在诗的下面添加了两句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便离开书房了,不多时王安石就出堂来到了书房,继续待完成两句《咏菊》的诗。他掀开砚匣发现了苏东坡添加的两句诗,他一看笔体,就知道是苏东坡所写。便问书房官,是何人曾来此?书房官道;是苏爷来此。
王安石心想,他自以为是的秉性难移,明日早朝贬他为百姓。又一想不妥,因他不知道黄州菊花落辨,怨他不得。便让书房官取来黄州官册,看黄州缺何官职,书房官道;还缺个团练副吏,就这样第二天早朝,王安石奏明圣上,说苏东坡才力不及,贬他为黄州团练副吏,皇上便准奏了。
到了第二年秋未,在黄州知府陈慥陪同下去赏菊。苏东坡见满地菊花落辨,顿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陈慥奇怪的问他,你看到菊花落辨因何如此谅诧?这时苏东坡顿悟,贬我来黄州,原来是让我看菊花落辨来了。苏东坡將添诗的经过说与陈慥,他倒没错,我倒错了。陈慥笑道;古人说的好;
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由此可见;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于他性格直爽,人前卖弄有直接关系,通过这件事它告诉人们;没有把握的事不说,自以为是撞南墙。
关于题主言,苏东坡身处何位,人际关系都那么好?我认为;他所谓的人际关系好?他有以下几点优势。
苏东坡虽然犯上,政治仕途坎坷,但他身具翰林学位,文学大家,才华横溢,文坛领袖人物,这使得人们敬而有佳。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苏东坡忠君爱国,他反对变法过激行为,为民所欢迎。在地方上享有威望。苏东坡心地善良,不欺压百姓,为民所急,为民所想。自然受欢迎。苏东坡不为名利,不怕困难,豁达开朗的心态,使人们容易接近他,这就足矣能处好人际关系。结束语;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既是个大学士,也是一个很有修为的居
士,他能看破世事,淡泊名闻利养,故而
能随性,能随缘……深知随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