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想法不同又缺乏沟通交流这些都是影响信任的因素
信任的来源?
第一类信任来源于所处群体带来信任,由于对考察对象所处群众环境的了解与认可,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信任此群体,那一个从未相识的人,每一个群体都有其准入条件。
第二类信任来源于是信任者,对被信任者的了解与观察,既可源于信任者对被信任者的直接观察,也可源于第三方提供的评价与介绍,当然,越多真实的信任证据,会导致越强烈的信任关系。
信任来源于你俩的关系。来源于各自的为人。来源于所处的身份地位。具有强大的信服力。更来源于你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好的人品造就好的人际关系。你的人品好,你说的话就会被大家所信任,一旦说谎或者失败,这份信任就没有了。而且很难再建立。
来源于你的身份,老师的话,医生的话,警察的话,同样的话语在这些身份里说出来就更加具有说服力。
人是可信任的是哪个学派提出的?
人是可信任的是儒家学派提出的。
在《论语》中,“信”字总共出现了38次,可见孔子对“信”德之重视。孔子从多维度阐发了“信”德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规范。
第一、信以立身。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由此可见,“信”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成人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做人缺乏诚信之德,在某种意义上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尊严和资格,人们就对他不知其可了。这和车无制动装置一样,就无法行驶了。诚信乃立身之本,做人之基。
第二,信以处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里的“信”德更多的体现在与朋友相交的过程之中,是人际交往的维系点,同时体现出人要对朋友言而有信,遵守对朋友的承诺,这样也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或者亦可以说,如无“信”,则不足以为友。虽然这里强调信德的主要适用范围是朋友一伦,但文中所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忠信”义,即对别人要有善意,且真诚的发自内心,这实际也包含有“诚”的意义,这也是传统中国“忠信”连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