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绍兴地方戏曲与曲艺

162 2025-04-07 11:47 admin

一、绍兴地方戏曲与曲艺

①越剧。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②婺剧。婺剧是浙江省主要剧种,俗称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的建德、淳安、桐庐及赣东北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定名为婺剧。

③绍剧。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海外侨胞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全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瓯剧 瓯剧,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1959年定名为瓯剧。

④新昌高腔。调腔又名绍兴高调、新昌高腔。其出处尚存争论:一说是明代余姚腔的遗音,另一说是出自弋阳腔,或受弋阳腔影响。由于调腔长期在浙东山区活动,艺人又多来自新昌、宁海、奉化交界处的山坑冷岙,受外来影响较少,至今尚保留其固有特色,对余姚腔的探索研究有一定价值。

⑤宁海平调。宁海平调,是宁海县的一个地方剧种,约始于明而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的唱腔,属天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段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

⑥松阳高腔。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由于松阳县玉岩镇的白沙岗高腔班演出松阳高腔从未间断,在这一声腔的传承中占有突出地位,故松阳高腔又被称作“白沙岗之土调”,当地人则称为“高腔”。它起始于明代,以松阳地方杂剧为主,吸收昆腔等外来声腔的艺术因素而最终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松阳高腔现在主要流行于以松阳为中心的浙西南农村地区,远及闽、赣、皖等地杭剧

⑦杭剧。又名武林班,杭州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宣卷始于元明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唱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由于曲调、词句通俗,易被群众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杭州织绸工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说唱形式,并逐渐在杭城内外广为流行。

⑧甬剧。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二、两边都不讨好,可以说哪些谚语?

猪八戒照镜子——两边不是人

三、浙江越剧的特点、由来、发展、唱腔与表演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称。清末起源于浙江 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女班或男女混合班,现多由女班来演。

今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妆;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髻,脸上搽胭脂和铅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后来演古装戏,仿效绍剧,学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大花面开脸,小丑画白鼻梁。1942年(民国31年)10月雪声越剧团上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给袁雪芬试化油彩装,之后,编导于吟又邀请电影明星为该团作化妆指导,全部废除水粉上妆,改用油彩。此后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油彩化妆。1946年(民国35年)化妆师陈绍周在越剧《祥林a686964616fe59b9ee7ad嫂》中成功地化妆了祥林嫂从青年到残年成为乞婆的舞台造型。越剧界在上海电影界、话剧界化妆师们的大力支持下,不断研究与实践,于5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具有剧种风格的化妆特点,这就是吸收传统的水粉化妆法色彩鲜明的优点和电影、话剧化妆柔和自然的长处,形成了色彩明快柔和、线条清新、五官分明,既符合生活又有艺术夸张的特色,给观众以柔美抒情的美感。

四、吴越文化视野中的绍兴方言研究 电子书

正在销售中的图书,没有电子版哟。

绍兴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绍兴话同上海话、苏州话、湖州话、杭州话、宁波话同属北部吴语,彼此间互通度较高,可大致进行交流。而温州话虽属吴语,但同北部吴语差异较大,故无法进行交流。

广义的绍兴方言包括绍兴市所辖5县1区及其临近地区的方言;狭义的绍兴方?言则仅指绍兴县“东头埭”土语。东头埭与西头埭相对,前者为旧会稽县属地,后者为旧山阴县属地。

绍兴方言通过越剧、绍剧、莲花落等戏曲形式和鲁迅、周作人等名家作品以及客居外地的绍籍乡人,传播于国内外。五六十年代,嵊县话曾作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用语。

语音

绍兴方言属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在吴语各方言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标准绍兴方言有声母29个,韵母55个,声调8个。

  其同其他吴语方言语音一样有一整套完整的全浊声母,然而绍兴话无舌尖后音;不分尖团,无儿化;韵尾有n但无辨字作用;声调保留古四声,各分阴阳;凡此形成绍兴话发音响亮、清晰;吐字质朴、沉实;连读和谐、协律;声、韵、调排列严整等诸多特色。绍兴方言语音中,文读和白话音差别大,而白话音中保留着不少中原古音。

听感

初到绍兴听人讲话好似“听歌”,满耳的“越剧曲调”煞是好听。然越剧语音是经过加工后的语音,其文读较多,一批字音音从普通话,入声不明显,与绍兴话日常口语差别较大。

  与苏州话、上海话、湖州话相比绍兴话较为硬些,绍兴大板便充分体现了绍兴话该特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