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小说艺术效果答题格式?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5-04 06:17   点击:15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般提问方式:

1.小说是如何展开情节的?

2.小说的叙述方式是什么?

3.请分析小说的叙事特色。

4.小说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答:

①叙事角度/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析时加上人称的作用。

②叙事方式/叙述手法:顺叙、插叙、倒叙、补叙、平叙。

③叙事节奏:紧张、舒缓、集中紧凑等。

④叙述语言:口语化、地域特色、典雅庄重等。

⑤叙事技巧:看小说是否设置悬念、运用伏笔照应、铺垫、对比反衬、抑扬、叙述线索、侧面烘托等。

⑥叙事安排: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等。

典例集锦(一)

(一)《水底的微光》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②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④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

(二)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情节,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意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三)《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四)《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五)《雅盗》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的描述人物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赵仲的雅盗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③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悬念迭起。结尾赵仲的逃脱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④多用对话形式,以入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使叙述情节更加集中。

(六)小说《永远的军人》在叙事上有怎样显著的特点?有何作用?

①使用第三人称,以讲述故事的口吻,使小说叙事更加灵活。

②多用对话形式,语言平实,口语化,推动情节发展,符合人物身份。

③插叙手法的运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使情节跌宕起伏,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七)《麦穗的故事》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8. ①采用顺叙,按照“麦穗”成长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以“麦子梦”为线索,虚实结合不蔓不枝,清晰地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戍边战士的过程。

②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麦穗”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

③巧妙采用片断组合手法(或蒙太奇手法),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

④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中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塑造“麦穗”积极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形象。

(八)散文《大地深处的温暖》作者是如何通过“雪”来展开叙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①由雪触发思绪:作者因长春弥漫的雪触发思绪,并由此展开了回忆。②雪景贯穿回忆:作者回忆雪夜有关事件,如看电影,与老师长谈等。③雪景收束全文:作者以望到“弥漫的大雪”作结,首尾照应,升华主题。

典例集锦(二)

(九)《看望兄弟》9.文章是如何将人物、事件进行时空交织穿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第一问:在和冀安前往西藏某地看望牺牲战友的途中,“我”通过冀安的回忆,对战友许正兵牺牲的情况进行了断续的叙述。

第二问:①情节结构方面,将冀安的思绪和许正兵的事迹交织穿插叙述,更集中紧凑。

②情感方面,更便于抒发冀安和“我”对牺牲战友的敬佩和缅怀之情。

③艺术效果方面,对人物的断续交代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十)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

①主题: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人物形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表达效果: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十一)《灌园叟晚逢仙女》8.小说4—6段是如何将梦境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

①秋公在现实中蒙受不白之冤,使他产生了求仙相救的心理。

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心理导致秋公梦中出现仙女搭救的情景。

③一开始作者没有明说秋公进入梦境,仙女搭救似现实中发生的事,梦境与现实自然融合,最后点出梦境,读者才恍然大悟。

(十二)第4期金考卷第8套《黄豆飘香》9.小说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请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文本特征。(6分)

9.【答案示例一】①虚构:小说中,于放等人物以及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攻打庆城前后发生的故事是虚构的。②真实:东北抗联战士手足情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军纪严明,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是真实的。③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了生活和历史的真实,富有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真实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答案示例二】①情节上,小说讲述的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攻打庆城前后发生的故事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北抗联战士手足情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军纪严明,并得到群众的支持都是符合史实的,是真实的。②主旨上,本篇小说虽为虚构,却又真实反映了抗战时期东北抗联战士的形象,真实和虚构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富有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③读者感受上,小说真实和虚构结合,更能吸引、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真实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十三)小说《魂系高原》9.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答:①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问“他”讲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使叙事更具在场感与真实性,更能感染读者;②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的见闻感受构成故事情节主干,使叙事更集中、紧凑,避免枝蔓;③采用“我”作为记者的访谈实录的形式,使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转换自然、灵活;④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便于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十四)9.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小说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有具体的年代和桥梁的寿命延续数据。②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③有今天尚存的遗迹做证明,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的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①运用细节、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更加生动。

②有人物对话、心理和环境描写等虚构内容。③有曲折的情节设计,如在工匠束手无策时突然有人献计,在民工奇缺时释放俘虏,在快要修好桥时又遭弹劾。

总之,本文将历史和文学融合,拓宽了小说的境界,深化了思想内涵。

实战大练兵

【实战练兵一】

路 遗

刘怀远

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本村几乎都借遍了,不好再向谁开口。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要,以前借的还没还上呢,已经拖累你们不少了。”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说话:“又要去王权村啊?”

黄连婶出了村,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但毕竟是自己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我带你一段路吧。”

黄连婶说:“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婶,我这里有几十块钱,你先拿去用吧。”

黄连婶忙拦着说:“你帮我的还少吗?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婶,我知道您性格倔强,可我是外人吗?自家的远房侄子!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也够操心的了。”

黄连婶说:“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宽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好吧!”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那我先走了。”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

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起来,数了数,不到100元钱。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两个月的生活费啊……

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碰上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嫂,你要去哪里啊?”

“我去走个亲戚。”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

“咋,你还怕他跑了?”

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黄连婶说:“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柳三说:“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好,你去吧。”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我东西丢在集上了,得赶快回去拿。”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

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俩人都说:“俺俩是傻蛋啊?脑子有病啊?要是被别人捡去了咋办?”

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

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黄连婶叹一声:“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到了村委会,柳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听黄连婶说完,柳主任打着酒嗝说:“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黄连婶说:“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柳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裁成两张寸宽的,把烟丝倒在印有“1989年”的一半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段描写黄连婶在本村借钱几乎借遍了,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示坚决不要,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

B.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宽裕;柳三借口东西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

C.“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他们对黄连婶的帮助并非真心。

D.柳主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没有广播的根本原因,是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8.作品是怎样叙述“路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9.作品为什么以村主任把黄连婶捡到的钱支付了招待费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7.B(A“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分析不当,这里表现了她性格倔强的特点。C“并非真心”表述不当。D“是因为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是不给广播的托辞,并非根本原因。)

8.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②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突转式结尾,结尾柳主任把钱私用,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9.①在人物塑造上,黄连婶的形象与柳主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黄连婶的形象更加丰满。(此处也可答“玉亮、柳三与柳主任形成对比,突出玉亮、柳三两人的美好品质”。)②在思想内容上,这样写暴露并鞭挞了那个年代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不良风气,与玉亮等人形成对比,弘扬了正能量。③在故事情节上,这样写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增加了故事的波澜。④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增添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