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前人对《论语》的评价,十万火急!!!!!

199 2025-07-02 21:47 admin

一、求前人对《论语》的评价,十万火急!!!!!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洞察了《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术特色。[2]蒋伯潜认为,《论语》作为“最早之记言体”,“章既简短,辞已质朴”,而所以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乃与《论语》之成书方式有关,《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其所见所闻的“直录”,“盖虑其铺张润色,或致反失其真,记录忠实,理所当然。”[3]柳存仁把《论语》的语言特征概括为“语长文简”、“多含蓄较深之意义”,认为其“记言之处”,“已颇有较丰富之文字与情感可资表章者”[4]从以上论述可知,20世纪30-40年代,研究者从总体上简明扼要地认识到了《论语》的语言风格特征,并对其成因有所认识:一是由早期儒家的思想主张所决定,二是“记录”的写作方式,三是由于当时的书写物质条件的限制,“大约《论语》成书之时代,文书之物质尚极难获得,记录口语,仅记纲目以免遗漏,而精微深远之涵义则仅凭口说,未必全在布帛。”[5]吴景和认为,《论语》作为“论纂”之作,遵循“述而不作,信以传真”,不敢“妄以已意诬师言”的写实原则,但又是“叙已所欲说”,是经过“记忆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的言论和事件,因而其中渗透着作者的生活和美学思想,具有较多的文学品质,“主要的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的描写,用他自己曾被感动过的形象来感动读者”,“从有生气的口头语中提炼文学语言,不乏警句格言”。[6]李人纪认为,《论语》中的说理语言用词精确,搭配恰当,结构严谨,“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因而“以词约义丰著称”;或据理直言,语句斩钉截铁,或言词剀切,入情入理,或感慨赞叹,抒情意味浓厚,具有“观点明确,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比喻、映衬、对比、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说理生动活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怎么评价儒家经典《论语》(高手作答)

我觉得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至今《论语》中的许多词语 依旧在日常生活中出现,

我的看法是 《论语》是一本很好的经典!

三、《论语》的特点

语言简练,对话形式

四、论语的文学特色是什么?

《论语》这书是语录,选得好,也编得好。好在哪儿?主要是坦荡直率不虚伪。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孔子死后的七大弟子也好,喜怒笑骂,毫不遮掩,寥寥数语,写意传神,让你觉得,生活中的事,本来就该是这么个样子。后人崇圣,再怎么曲里拐弯,美化之,神化之,都遮不住这种优点。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子弟就得身披光芒?比如子路,他跟老师没大没小,老师对他说骂就骂,一点面子都不给。冉求惹他生气,他叫学生鸣鼓而攻之(《先进》11.17)。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孔子周游列国,跟隐士打交道,被他们讽刺、挖苦,也被记下来。

孔子对学生说,我没有什么要瞒着你们的,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7.24)。

孔门十三贤,早期主要是六人:闵子骞、冉耕、颜回、冉雍、仲由、冉求;晚期主要是七人:宰予、端沐赐、有若、卜商、言偃、曾参、颛孙师。

孔子最喜欢颜回,但颜回的描写很失败,不如仲由,也不如端沐赐。

四大道德先生,死后默默无闻,有闻也是虚名而已,还不如仲由。仲由,就像《三国》的张飞,《水浒》的李逵,比刘备、宋江写得好,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比如,同样是讲富贵观,大家可以对比这两段话: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6.11)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欤)。'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9.27)

我们看电影,好人经常记不住,记住的都是坏人和有毛病的人,道理就在这里。老师都喜欢好孩子,但很多小孩不想当好孩子。

五、急求 主题:有关论语的文学价值 字数:2000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真实生动的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其文学价值泽被后世,影响全世界。它不仅是先秦文学的典范和我国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借鉴。笔者在学习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浅论《论语》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及文体特征等几方面,略述己见,以期更好的学习和鉴赏这本书。

关键词:论语、人物、语言刻画、文体特征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也是中国书面文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文学观点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论语》熔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和文学于一炉,其博大精深之义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所以我们研究《论语》的文学价值,吸收其精华,对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将是大有裨益的。《论语》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见解和主张,构筑了文学理论的初始框,它重视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其语言也自然无华,质朴简练,文体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的语录体。它开创了我国原始文学的先河,能唤起我们巨大的阅读热忱。它的作者们在书中注入了由深刻感动的生命体验所激活的审美创造力,他们用艺术的心灵表现他们对所爱戴的尊师的崇拜和他们所向往的人生境界无不感染着我们。

一、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部语录体典籍,一般来说,书中没有详尽、具体的叙述和描写,往往是通过人物间简朴的对话和独白的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来给读者以鲜明难忘的印象。

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征的描述。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论语》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可谓“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这是第一次出现”。其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是它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论语〉的文学价值》。《述而》中记载孔子与子路对话的情景,子路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日:“基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寥寥数语就把孔子的沉思善谋的性格表现出来了。在《阳货》中,孔子回答子路问话时说:“吾岂抓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气这又能从他庄重的性格中显露出儒雅风趣的一面来。而《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的独白,则表现了孔子哲人的气质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种“时不我待”的感叹,也是儒家积极从政精神之光的折射。

《论语》通过展现人物性格的具体环境和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呈现了面貌清晰、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形象。子路率直鲁莽,颜渊温雅贤良,子贡聪颖善辩,曾皙潇洒脱俗……,都给人们留下了栩栩如生的深刻印象。《论语》也偶有百余字的长篇描写,那就更能淋漓尽致地把人物的音容笑貌铭刻在读者的脑际,而久远难以磨灭。如(阳货》中阳货见孔子时,向孔子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这连珠似的逼问,使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只好违心地答应“吾将仕矣”,甚尴尬之态跃然于纸上。(先进》的“侍坐”中,子路的自负,公西赤的自谦和曾点自信的形象,无不栩栩如生,而亦无不各具性格。

二、语言描述质朴无华

宋代学者程颐评价《论语》时说:“读之愈久,愈觉意味深长。”(论语》的哲学文本之所以会给人们如此难忘的感受,固然离不开其作为理学家对先秦儒家思想微言大义的琢磨,它注重哲学表达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技巧的锤炼,它把哲理与文学的固有特性恰倒好处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貌。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所谓“自然”,指的就是通俗化和口语化。《论语》的语录体“并非没有生命力,它旨在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活泼,真切感人。”《论语》中有的文句简直就是日常口语的直接记录。譬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对于前句,明代思想家李赞曾经指出:“何有于我哉,都是家里话。”所谓“家里话”,就是日常用的口头语言。后句采用民间惯用的顶真手法,连珠成句,语言酣畅,似行云流水,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书面语言与口语的完美融合,使《论语)既具端庄中正的特点,又有自然朴实的风貌,它不再是《尚书》般的“请屈馨牙”,而是通俗明白,晓畅自然。也不再如《尚书》那样积压呆板,以四言为主;而是变化多姿,舒展自如。

《论语》的作者反对“巧言令色”,主张“辞达而已矣”,这就明确了他对语言的追求目标,奠定了语言风格的基础。如开卷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公也长》中,孔子斥宰我是“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先进):“由也升堂矣,未人室也。”《述而》说:“饭疏食,饮水,曲肪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些从心底肺腑中流淌出来的话,纯然近乎口语,而无丝毫雕凿打制的痕迹。这正如宋代理学家程颐所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四书章句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论语》语言的简练还表现在篇章上,此书的每章以二三十字居多,长篇也不过百余字。就连可以称为孔子自传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篇,也不到四十字。一般说来,自传少则百余字,多则洋洋数千言,两相对比,孔子自传可谓是世界最短的。

三、文体特征重在说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语录体著作,具有明显的政论色彩,其文学

价值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毕竟存在区别,不能用现代的观念评价其文学性。《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用独特的说理方式记录思想的精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首创。它不是纯文学的形式,而是中国古代著述的一种体裁,用看似随意的结构形式驾驭了一个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

李人纪先生把《论语》称为“孔子讲学论政”的“说理性散文(李人纪《〈论语〉说理的写作成就论析》,《求是学刊》,1983年第3期,第70-75页),并且总结了《论语》在说理方面的三个显著特征:第一,《论语》是一家之说,虽然没有构成整篇的文章,集中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和论述,但把散在各章的有关某一问题的言论集中起来,其观点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说明一个中心问题,因而符合弥贯群言、精研一理的论著的基本要求。第二,《论语》中论断的逻辑性较强,全书五分之四以上的章节属于说理性质,分别运用直言、假言、选言等复杂的判断形式和因果、类比、演绎、归纳等推理方法,表现深刻的思想。第三,全书用当时的“雅言”形式写成,语言明白简练,生动活泼,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说理。《论语》语录体的著述方式,限制了它整体的学术论文气息,与后世的政论文、学术论文有一定的差异,但《论语》仍不失自己的文体风格。陈平原先生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的风格特征,认为《论语》不以“思辨”而以“气韵”见长,具有从容不迫、温文尔雅的叙述风格、“坐而论道”的神态气韵、于淡泊中透露出来的“气韵生动”,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陈平原《从言辞到文章从直书到叙事——秦汉散文论稿之一》,《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第4-15页)。

《论语》具有先秦散文独特的内部构成特点,在语言运用、文体品类、题材内容、形

式构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领略它深厚的思想蕴涵,又欣赏它精湛的文学艺术将对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大有帮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