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今年寒假学校给孩子们影单中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Les choristes)》。
《放牛班的春天 》是20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
电影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1949年发生在“池塘底教养院”里的故事。“池塘底教养院”是一间男子寄宿学校。住在这里的孩子有些是孤儿,有些是因为单亲家庭无人照料,还有一些是问题少年。
这里的孩子大多顽劣,不听教导。他们在学校里制造各种混乱,反锁教室、设置陷阱等等。严重的时候,校工会因孩子们的捣蛋行为负伤,曾经的一位校监右臂因割伤缝合了十针。
校方无计可施,唯一的管理方式就是关禁闭。犯错的孩子直接关六小时禁闭,禁闭期间一切活动取消,有家长来探视也不允许见面。
如若,有找不到“负责人”的捣乱行为发生,那就抽签决定哪个学生被关禁闭,每六小时换一个学生关禁闭,直到找到“负责人”为止。
《放牛班的春天 》一经上映,好评如潮,斩获多项电影大奖。
据说,在挑选片中演员时,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不想起用专业的儿童演员。所以,除少年皮埃尔外,工作人员从拍摄场地附近的小学及初中找来二千名有潜质的儿童试镜,最终挑出了65名8至13岁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孩子。
为避免剧透,我只提两个场景。
第一个:新任校监克莱门特·马修来到“塘底”,他进入教室准备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时,还未开讲,孩子们已经抢了马修的手包互传,马修狼狈地左追右击;
第二个:马修被校长辞退离开学校之时,孩子们从教室窗口扔出许多的纸飞机,每个飞机上面都写了孩子们想要对马修说的话。
马修抬头望向窗口时,看到了孩子们挥舞着的小手。
这部电影最触动人心的就是每一次天籁之音响起的时候。
这些生活在“塘底”的孩子,犹如一颗颗期待风抚的幼苗,他们欲迎风招展,他们欲展翅高飞,却未学会辨识风向。
在马修来到这所学校之前,从没有人看到他们日渐长成的小小臂膀已经强壮到可以试着学习飞翔。他们被圈在围墙之中,他们透过铁门看到外面偶尔有车辆经过的乡间道路,他们却没有机会站在高处看一看道路延伸的远方。
直到,马修向这群孩子们伸出手。
最后,透露一个电影穿帮小细节,扮演成年皮埃尔的演员雅克·贝汉有一双棕眼睛,但扮演少时皮埃尔的演员让-巴蒂斯特·莫尼耶有一双蓝绿色眼睛。但是,这个小瑕疵完全不会影响《放牛班的春天 》的优秀。
《小孩不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5岁的汤姆和8岁杰瑞是新加坡的中产阶级 ,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汤姆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的问题。成才爸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不想成才步入后尘,对成才寄于厚望,可是成才的表现偏偏差强人意,令他极为心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父亲更加抗拒。
而这部电影真实的体现了父母与孩子沟通不当,以及给予孩子的陪伴缺失等问题。“工作太忙,钱放在桌子上了”;“爸爸今天开会,下周再陪你去游乐园”等现象真是屡见不鲜...而恰恰这种情感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
《伴我同行》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著名作家 戈迪(理查德·德莱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饰)回忆起他12岁时的一次冒险活动:当时,年少的戈迪(威尔·惠顿 Wil Wheaton 饰)与他的三个小伙伴克里斯(瑞凡·菲尼克斯 River Phoenix 饰)、泰迪(科里·费尔德曼 Corey Feldman 饰)和维恩为了当一回“英雄”去河的对岸的森林里寻找一具12岁男孩的尸体。
4个少年家庭各有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心事。因此在彼此的身上寻到安全感和肯定。他们躲过狼犬追逐,在铁桥上进退两难,险遭撞死,陷入布满吸血虫的森林沼泽。 在寻找的途中,他们学到了谨守原则的可贵,也学到了尊重生命……
这部影片的本意并不在于呈现历险的过程多么惊险刺激,而是想要呈现那样一段只有少年朋友之间才会发展出的简单而美好的友谊——这样的友谊也许并非牢不可破,但一定单纯而深刻。剧情是以主人公之一戈登长大后进行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已经成为作家的他看到成为律师的克里斯被刺身亡,想起年少时一起经历的探险,想起克里斯当时是如何努力地守护住他当时因父母冷落而渐渐消退的写作激情,终于忍不住写下这个当年的故事——虽然是少年间的看起来有些幼稚的探险故事,但里面讲述的纯洁、真挚的友谊足以令每一位观众动容。那是我们都曾拥有的只有在那个特定年纪才会有的珍贵情感——它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收入低位通通没有关系——那个年纪的我们对这些还没有概念,只是因为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所以我们愿意在一起玩,所以我们全心全意地试图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和能量去帮助彼此。电影结束的时候,大概每位观众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几个名字——他们也许早已远离你的生活,却仍然是心底最为美好的记忆之一。
《风雨哈佛路》风雨哈佛路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励志电影。该片主要讲述了。丽斯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 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母亲酗酒吸毒,并且患有了精神分裂症。在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贫穷的丽斯需要出去乞讨,和一些朋友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斯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用最真诚的态度感动了高中的校长,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然后,丽斯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
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用两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她尝试申请各类奖学金,只有纽约时报的全额奖学金才能让她念完大学,于是她努力并申请到了这份奖学金。影片的最后,她迈着自信的脚步走进了哈佛的学堂。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勇往直前的奋斗是永恒主题。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大家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