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用。情绪需要得到释放和宣泄。学生学业压力,青春期成长的烦恼等,造成孩子们情绪压力大。给孩子们提供合理宣泄的渠道,是有用的。有部分同学可能会尝试。
学校做好鼓励宣传也很重要,因为有的学生可能会不好意思使用。
当然,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多样的,学校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一是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明白有情绪问题不可耻,寻求帮助积极应对就很棒。另一方面,可以切实帮到很多孩子。
我单位的心理老师很优秀,社团活动也开了专门的心理课。孩子们有需要会去找心理老师,班主任会把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交给她帮忙处理。也有一些学生和家长主动找我解决心理问题的。我教初一道法,我的课堂也会为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但不是所有老师都这样做,有可能只是比较肤浅地对待书上心理有关知识。因为,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人来处理。
所以,我认为学校重视心理问题非常重要。这也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是有一定作用的。青少年的来访者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心理常有多重矛盾产生,一般有3重矛盾。
孩子14岁男孩,现在特别叛逆不爱去上学,就爱打游戏,输了还生气自己,怎么办?
14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家长越是强硬,孩子就会越加叛逆,因此,要改变孩子现状,总体原则是走心,通过一定方式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慢慢改变,从而将精力集中到学习和积极上进的爱好活动中来。不同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和原因,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奢求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就能开启孩子心扉。就我多年教学经验,提一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家长和孩子必须建立平等的沟通渠道,保持良好的沟通,最好是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只是父母,这就需要家长尊重孩子人格,绝对不能简单粗暴,绝对不能损害孩子自尊。
二.带孩子参加感兴趣能吸引孩子的体育运动或其他科技活动,转移孩子注意力,慢慢把孩子兴趣转移到健康的活动中来。
三.和孩子协商日常作息表,主动给孩子安排游戏时间,这样孩子就能高兴地接受其他任务,慢慢转移孩子兴趣。
四.建立奖惩制度,比如孩子完成某个学习目标后就延长游戏时间,没有完成目标就缩短游戏时间,引到孩子专心做好该做的事。
五.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建立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孩子在家时家长要陪着孩子看书做游戏,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学习,给孩子树立读书的典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先行做好,不能对孩子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请记住: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了孩子后家长就要放弃许多不良嗜好,只要孩子在,就要时时正面榜样!建议,每天安排固定的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读书时间,养成孩子阅读的习惯。
总之,孩子有了不良嗜好,家长责无旁贷,可以这么说,多数孩子的不良嗜好都是源于家长的不良示范!所以,从家长做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样的一个描述就显得非常奇怪了。如果怕你不爱学习的话,那就在家好好打游戏。打游戏又打得不好。关键是打游戏打不好,能打赢别人,自己还生气自己,这真是一个奇葩的孩子。
大多数人在青春期叛逆的时候都是为了自娱自乐,他们的眼光中世界中的老大就是他自己,所以说他们一般看不起家长看不起老师。老师说什么他们都不信,家长说什么他们都不听他们的自己做法,其实他们自己也明白,有时候就是错的,但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就像前段时间一位朋友提出的问题一样。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就是知道和父母顶嘴,有时候和父母搞对抗是非常不对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其实青春期就是这样,很多情况下大多数孩子都是明白自己哪儿做的对,做的错,他们也知道读书是好的,也知道学习是好的,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他们在课堂上找不到自己的自尊,学习上找不到自己的未来,所以他们会觉得学习和未来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他们又没有目标,所以只能主动放弃。
所以说我觉得家长这是一个问题上应当充分理解一下孩子,有些孩子根本就不是读书的聊,我们何必让孩子非得读书呢,我们可以稍微降低一下要求,说不定孩子会幡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