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称为“人际沟通”。人际沟通一般分为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三种。副语言沟通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等。它不信能辅助语言沟通,同时在表达情感方面,非语言的意义甚至超过语言本身的内容。在副语言沟通中,恰当地运用“停顿”往往能产生特殊的心理效应。 所谓停顿是语言节奏的特殊处理,它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三种情况。心理停顿不同于前两种停顿,它主要不是服从语言或逻辑结构,而是服从心理情景的需要。由于这种需所表现的语言间隔,从形式上看是外部语言的沉默,从实际上看,则是“内部语言”的活化,在停顿的片刻,听众的思维情感异常活跃,或急切期待,或自由想象,或默默体验,这就是心理停顿的目的。日本学者原一平认为:“说话中的间隔配置足的撼动人心,善于演说的人都巧于此中奥妙。有时候,稍觉太长的”间隔“在听众中会烙上强烈的印象。”具体来看,心理停顿在人际沟通中看这样的作用。(一)、给沟通者(信息传递者)与对象(信息的接受者)整理思路,体会情感的时间,从而达到沟通同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口头引导中,沟通的说话速度与听众的听赏感知、思维速度是不同步的。口头引导不同于书面文字,对象是在“听”而不是在“读”。读不懂可以停下再看一遍或斟酌一番,可是听众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一旦出现语言障碍,他们的思维、想象、乃至情感就会出现阻滞,形成“听”与“想”的矛盾。而暂时的“停顿”变会缓和这此矛盾,促使听从实现“听”与“想”的统一,从而达到沟通同步。(二)激发听众情绪,易于引起情感共鸣人际沟通不只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的过程,而情绪总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象往往是在通过谈话者的途述面产生联想,进而产生“情绪波”的。如果我们不给产对象这样一个机会,而是一掠而过,就难于有效地激起对象深刻的情绪体验。适当的停顿还会使听众认为沟通者自己也在思考,也连激动,从而更有易于引起情感共鸣,从实际情况看,自然的心理停顿也是沟通者自身情感的一种表露,它在影响听众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发沟通者自己的情感,实现沟通与对象之间的双向情感激发。(三)体现设向和暗示的作用,吸引和诱导对象参与思考。当沟通者提出于一个问题,要求对象回答或暗示对象“想一想”时,停顿则很自然也很有必要。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口头引导中,听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听”上,而要对引导内容进行斟酌、推敲,则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度的停顿不仅给对象一个思考的时间,还会对听众形成一种压力,好象在对听众说“你必须想一想”。日本学者原一平认为:在“停顿”那一种沉寂中,你确确实实地接近了对方,迫使对象对问题进行决断。事实也确是如此,很短的停顿或逻辑的停顿,而稍长时间的停顿,会使听众安静下来去思索。(四)心理停顿也是“心理段落”,它有利于引导内容的展开,突出主题。口头引导内容上看,总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在展天重点内容时,一般就应该有所停顿,这既是给对象一个心理准备,也是一种“重要性”的暗示。椐记载,林肯在要讲出一个重要意思,并想把这种意思深深地印在听众心上时,他总是把身体略微前倾,两眼直视听众,好久不说一句话。在这里,虽然非语言也在发生作用,便非语言的信息只有和心理停顿这种副语言沟通方式协调时,才能有效地影响对象。(五)、心理停顿还能引起听众的好奇、注意、产生悬念,急于知道下文。因为突然的停顿是一种节奏的变化,它很容易引起听众的注意。而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活动的背景,任何心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注意的伴随下进行的。正如鸟申斯基所言:“注意是一座门户,凡是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如果没有对于沟通信息的注意或者不太注意,对象对沟通信息就缺少应有的指向或集中,就不可能把握沟通信息,进而了解,接纳,当然,引起对象的注意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心理停顿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总之,心理停顿作为人际沟通的种技艺,对于沟通信息的传递、交流、以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人际沟通的一种辅助形式,应因地制宜,择机运用。
一) 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一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二) 人际关系的作用1、幸福感。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可能是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2、心理健康。心理上的疾病往往由紧张所引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有些设计精巧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是由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发生了作用。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社会支持和高度的自我尊重可以保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3、身体健康。协调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更需要人们多关心。(三)大学生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结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直接的、间接的、可觉察到的并受心理特征所制约的相互交往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首先,认知成分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其次,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其三,行为成分是指大学生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因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友谊关系与人格适应2006年2月14日 《心理学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