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解?史家四长(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意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5-29 04:55   点击:233  编辑:水桂   手机版

编纂历史是一门大学问,提倡史家应俱备才、学、识、德。四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唐代的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长之说。
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洁、条理清楚。
史学,是指史学家历史知识的广博,掌握资料的丰富,考证史料的严谨。
史识,是指所持的观念、立场问题,即应该如何认识历史、判断历史。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史德”之说,认为“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史德是对历史学家人品、道德、修养的要求,就是“著书者之心术也”。
任何一部能够传世的成功史书,无不贯穿与渗透着史家的才、学、识、德,尤其是后两者——史识与史德,即编撰者的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
修史是探寻历史演化之道的认知活动,因此史家必须“先器识而后文艺”,要有正确的识见;同时更要“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应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忠于史实,坚持善恶必书,而且秉笔直书。

关于一道逻辑题的答案异议

1、答案B是对的。
假定答案B不成立,5门课程为A、B、C、D、E五门。那么就是说有这样的可能(B结论的反命题):任意四门课程,王平的平均分都高于或者等于李昌的平均分。
任意四门,王平的平均分不妨设为(A1+B1+C1+D1)/4,李昌的平均分为(A2+B2+C2+D2)/4;
根据假设,有(A1+B1+C1+D1)>=(A2+B2+C2+D2)
因为是任意四门,同样也有(B1+C1+D1+E1)>=(B2+C2+D2+E2)
(A1+B1+C1+E1)>=(A2+B2+C2+E2)....
所有不等式累加起来,有: 4(A1+B1+C1+D1+E1)>=4(A2+B2+C2+D2+E2)
即:A1+B1+C1+D1+E1>=A2+B2+C2+D2+E2
两边除以5取平均值:(A1+B1+C1+D1+E1)/5>=(A2+B2+C2+D2+E2)/5
结论为王平的5门功课平均值要大于等于李昌五门课程的平均值。与题意不符,因此,假设不成立。那么B的论点“至少有四门课程,李昌的平均分高于王平的平均分。”就成立。

2、你的举例是可以参考,但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注意到B的论点是:“至少”有四门课程。至少的含义是只要有一个四门功课组合的平均值大于就满足。
你的举例只是举出了一个李昌的四门课程平均值小于王平的平均值,同样,按照你的举例,我一样可以找出一个四门功课组合,证明李昌这四门功课的平均值一定是大于王平的平均值的。这样,B的结论就是成立的。
比如按照你的举例,我不用你挑选的四门课程,我用另外四门,如:
李昌70、71、71、99
王平70、72、73、75
李昌的这四门课程平均值一定比王平高的。所以,B的至少有四门课程平均值,李昌平均值高于王平,成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