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员工遭遇解雇时应怎样反驳
用人单位解除与你的劳动关系(或者说辞退、开除你)分以下三种情况,你自己对照下属于哪种情况,应该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而没有支付给你的,可以在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用人单位与你解除劳动关系,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支付任何经济补偿的,你没有过错不存在《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的情形,可以认定该用人单位行为属于《劳动合同法》87条规定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情形,应该支付你赔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2个月的本人工资,2N;
2、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情形与你解除劳动关系的,其中符合《劳动合同法》46条规定的,应该支付你经济补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一个月本人工资,N;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0条,并且没有提前1个月通知你的还应多支付1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N+1;
3、你存在《劳动合同法》39条的规定的情况,用人单位与你解除劳动关系的,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也不需要提前通知你;但是,这需要用人单位举证并且书面通知你解除劳动关系。
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39、40、46、47、87条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
二、遇到无缘无故被辞退这么办?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你双倍工资,补交社保,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还应支付经济补偿(法律规定详见《劳动合同法》第82、38、46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6、27条)。关键一点就是证据,需要你和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据。至于工作了多少时间,工资每月多少等,可以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用人单位来证明,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将承担不利后果。
“举证责任倒置”在劳动法领域广泛存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6、3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2条均有这方面的规定。工资支付凭证、社保记录、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考勤记录等均可要求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如果你想全面维护你的合法权益,建议你看一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社会保险法》,你才能知道用人单位到底在那些方面侵犯了你的权益,会使你一生受益。
如果用人单位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注意收集证据。如果将来仲裁或诉讼,这很重要。
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时的工资支付时间详见《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9条,经济补偿金支付时间详见《劳动合同法》第50条。如果不按时支付,可以按《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10条或《劳动合同法》第85条规定办。不同的是前者可以直接主张,后者需要劳动部门责令后仍不支付才能主张。
看我以上回答,要把书名号《》中所涉及的内容找到后,你才能充分理解我回答的意思。
我的百度空间有以上提到的法律规定,你可以去查阅。
三、工作十年以上被公司辞退,可得到什么补偿?
用人单位与你解除劳动关系 ,你自己看下属于哪种情况,如果该补偿你却没有,可以在一年内向劳动部门申请劳动仲裁,讨回属于自己的利益
第一种、用人单位与你解除劳动关系,如果你没有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的话,那么可以认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该支付你赔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2个月的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
第二种、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情形与你解除劳动关系的:
(一)《劳动合同法》第46条,应该支付你经济补偿金,每工作一年支付你一个月工资,
(二)《劳动合同法》第40条,并且没有提前1个月通知你,应多支付1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N+1;
第三种、你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的情况,用人单位可以与你立即解除劳动关系,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不需要提前通知你
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39、40、46、87条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
四、在一家公司工作十年多,现在怀孕期间被公司无故辞退,可以得到哪些补偿。
按照新劳动法,至少你可以得到N+1个月的补偿:月工资标准是你本人过往12个月的平均值,如果你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本地劳动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网上可以查到),则以公布的地区平均工资为准;N是你在这家公司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计一个月,不满一年的,低于6个月按半年计,高于6个月按一年计;“+1”是公司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协商)。自2008年1月1日起,即便你是合同到期不予续签,公司也要按照上述规定协商办理。 另一个关键点是,辞退时需要双方协商补偿的,具体能谈到多少,就看你的谈判技巧了;如果真的是“无故”,补偿应该是N*2+1,这也是有法律依据的,只是“无故”这个词一般公司都不会用,至少编一个业绩不好也是“有故”了。 现在你本人一定注意:不要随便签署公司提供书面文件,一定要深思熟虑再确认。 最后,如果发生了纠纷,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部门申诉,除非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一般都会支持劳动者个人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