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诸葛亮如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呢?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3-15 08:59   点击:124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诸葛亮如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呢?

曹操挥师南下,荆州刘综投降,长坂坡把刘备赶的如漏网之鱼屯居在夏口,而曹操屯兵江陵意欲把刘备彻底清算。

这时的孙权却屯军柴桑隔江看戏。这就是当时的背景。

孙权就成了曹,刘方各自拉拢的对象。

曹操的目的是先把孙权争取过来,灭了刘备后徐图孙权,孙权虽担心曹操顺势取江南,但还在坐壁上观。

这种情况下刘备无疑处在了风口浪尖,所以众谋士商讨后,诸葛亮去东吴陈说方略,意欲联吴抗曹。(注意这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描述不同,《三国演义》说是东吴派鲁肃先去刘处摸底是否可联合,《三国志》则说刘备兵危为免受曹操的打击刘备先派诸葛亮去联吴。

那么诸葛亮是怎样说服孙权联吴抗曹的呢?我们先看一下江东阵营:做为君王孙权自己也会对当前的战事有所了解,做为谋臣分为“鹰派和“鸽派”,那就是鲁肃和张昭,这两个人都知道,不必多解释了。

鲁肃陈以厉害孙权如降后的结果,力主抗曹。

而张昭为主的谋臣力主降曹。

诸葛亮就是通过鲁肃的引荐,博古论今,分析形势,舌战群儒令张子布等无言以对,把主降派系列谋臣给语压下去了。

然后通过鲁肃引见孙权,在朝堂上诸葛亮又对当时的情况及政治环境深度剖析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又对孙权实施了“激将法”,孙权主战意识又增强了,到此事情并没有结束,张子布等又对孙权主战形势实力对比,战后结果进行了劝谏。孙权又陷入了犹豫不决的状态,此时又一关健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周瑜,周瑜到柴桑后又进行了一次摸底,总的来说是,武将力战,文臣主降。

大家也知道鲁肃和周瑜的关系,现在说叫“铁”。

还是鲁肃又引见了诸葛亮见周瑜,诸葛亮又使“激将法”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把周瑜的火给点燃了,坚定了抗曹的信念,“外事不知问周瑜”孙权于是最终坚定抗曹了。

至此孙刘联盟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诸葛亮不枉江东此行成功实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们通篇来看,诸葛亮说服孙权抗曹成功主要就是鲁肃的功劳。依当时江东形势孙权也不好决断,经过鲁肃各方斡旋,孙权才最终拍板。这就是诸葛亮说服孙权的大体情况,如需详解,各人可参看有关文献好了。

诸葛亮是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孙权和刘备联手抵抗曹操的,因为如果蜀汉和东吴任意一个被曹操灭了,另一个也活不下来的。

孙权本来就不想投降给曹操,被诸葛亮和主战的周瑜一劝说就下定了决心对抗曹操,这其中东吴的主战派也出了很大的力。

诸葛亮通过恐吓孙权,从侧面激怒孙权投降之后下场非常惨,才让孙权联合刘备。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等谋臣的博弈是如何取胜的?

诸葛亮在三国几十年众多竞争者中最终是个失败者,他一身虽然隆中献策,说服东吴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妙计一连串,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包括姜维)直至病死五丈原,最终也未能实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伟业,而且在其死后29年蜀国就亡国了。蜀国亡国他应该是主要责任人。

在大战略方面,诸葛亮有长远的目光。初出茅庐的隆中对,向落魄中的刘备指明进军川蜀的战略大方向,这是刘备否极泰来的关键决策,难怪乎刘备对他无条件地信任。联吴抗魏是他的第二个大战略,在荆州丢失、关羽身死、刘备夷陵大败的背景下,他能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联吴抗魏的方针,殊为不易。怀柔蛮夷是他的第三个大战略,这是他的民族政策,七擒七纵孟获,攻心为上,蛮夷归服,不仅为蜀国赢得内部稳定,还吸纳大量蛮夷武装力量。

演义中的隆中对,犹如开天辟地的一缕光,也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调,好久不长,曹操几乎统一北方,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南下,迫于形势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言明其中厉害,在后世更是被添油加火,取得东吴信任,草船借箭之后取东风,一场大风扑灭了曹魏一统的野望。乘胜追击,取得西川,拔得汉中,拥护刘备称汉中王。

诸葛亮的外交才能最明显的表现在刘备新野之败以后,诸葛亮只身一人面吴主孙权,慷慨激词,严明厉害,激将之余不失国风,成功为刘备引得孙权三万兵马的援助,也正是这三万兵马的援助,刘备才能立足脚跟,为后来东山再起打下基础。

诸葛亮自走出隆中之时就一直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鞍前马后。纵观孔明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忠心耿耿,我觉得怎么赞美这个伟大的人物都不过分。诸葛亮前期的主要贡献就是给刘备制定了最高的战略方针,也就是目标和规划。其次就是出使东吴,促成了吴蜀联盟,才有了后面的赤壁大捷,也才有了三分天下,所以说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并不过分,毕竟当时刘备可是脚下无立锥之地,能够促成联盟,诸葛亮功不可没。

三、隆中对策一段的内容和说理特点是什么? 刘备问计表达了几层意思?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内容: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特点:从客观实际出发,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整个规划严密合理。

刘备问计表达了三层意思:

刘备的三顾茅庐而问计,既是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广告姿态,又是他考察真伪、试探深浅的手段。“三往”,见其诚:“屏人”状其密;言说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急不可耐(由短句和语意体现)。刘备所说,分三个方面,首是严峻局面,次是承担己责,后是求计问策。

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最打动诸葛亮的是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内容: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特点:从客观实际出发,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整个规划严密合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好像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